戴本孝(1621-1691),
和县(今安徽省和县)人。字务,号前休子,终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号鹰阿山樵,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
清代画家。
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
宏仁、
龚贤、
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
倪瓒、
王蒙、
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笔焦墨,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近于元人的体格(石涛的早期山水画曾受到他的影响)。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枯笔醮焦墨擦而出体面,很少用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境上属意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但并不专仿元人笔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因而笔下的山川丘壑变化多端,但画面的意境清旷,意趣高逸。内容多借山水抒发自己荒僻幽寂的心境和对社会变迁的沧桑之感。画史将其列入
清代新安派。戴本孝生性放达,遍游名山大川,一路广交朋友,纵情山水,作诗绘画,创作出诸多精品。戴本孝的画作精品多以
黄山为素材,最有影响的有《望天都峰》、《炼丹台》、《登莲花峰》等。亦工书法及诗,著有《前生诗稿》、《余生诗稿》等,部分画稿收藏于中国博物馆。
相传,戴本孝每年恰逢其时,都去和县丰山赏宋时诗人
杜默手植
三色堇和画梅。传说 这一次又去写生画了数笔,终不满意。直到入夜时分,月亮从云层中钻出,露出笑脸。是时皓月当空,梅树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婆娑起舞。戴本孝见之灵感大发,急忙展纸泼墨,运笔如神助之,尽兴挥毫,丝丝入扣,出神入化。谁知刚画了半树梅花,云遮月隐,月亮又悄然躲进云层。他只得手执半
杨梅稿,怏怏作罢而归。然而这已经画好了的半枝梅花别具风姿,深得众赞:“画别出心裁,画出梅的风骨,正因半枝梅而别开生面。”戴本孝遂心大悦,于画面题款“半枝梅”。从此,半枝梅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了。
丛薄何秽,
乔木无馀阴。斧斤向天地,悲风摧我心。不知时荣者,何以答高深?
何处无深山,但恐俗难免。一心溯真源,千载不卷转。扁舟弄
桃花,此兴自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