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别名蝴蝶花、猫儿脸、鬼脸花,为
堇菜科堇菜属一、二年生或
多年生草本。
原产于
欧洲,广泛分布于
温带、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
北半球的温带。已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引进,逐渐在各地开始栽培。三色堇株高13~25厘米,全株光滑,茎多分枝。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
披针形;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两侧对称,花径4~12厘米,花的颜色有红、白、紫、黑、黄、蓝等,各色配合,有单色也有复色,花瓣近圆形,不整齐。
蒴果椭圆形,三裂,种子倒卵形。花期为4~7月,果期5~8月。
三色堇种类繁多、颜色鲜艳,花期长且耐寒,被称为“花坛皇后”,主要作为花坛和盆栽花卉。三色堇除可供观赏外,还可以药用,有清热解毒、散、止咳等功能。
历史演化
三色堇原产
欧洲,1629年植物学家将野生种引种于庭院。
18世纪初期,英国人劳德•加尔米勒和威廉•汤姆逊开始做Viola的3个种——V. tricolor、V. lutea、V. altacia的种间杂交,其目的是培育出具有新花色和大花径的品种。
19世纪各植物学家对三色堇品种进行了改良,1830年,三色堇的花型被改良为圆又大,颜色鲜艳的优良品种,1890年育成了品种珍贵的三色堇(cv. Fancy Pansy)。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
德国侧重抗寒品种的选育,这一时期培育出许多具有优良特性的品种,并育成4倍体植物。
20世纪初,
苏格兰的Charles Stewart博士最先得到了纯色品种。此后三色堇的育种得到了长足发展。近50年来,德国、
日本、美国的三色堇育种家争相育出新奇的品种,如大红、玫红、粉色条纹及一些二色品种。
已知园艺界的三色堇栽培品种多达二十几种,并有大花、中花和多花的不同类型可供选择。现在育种家的目标是培育抗性强的品种,以满足不同种植条件和种植地区的需要。
形态特征
三色堇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13~25厘米。地上茎较粗,单一或多分枝。基生叶叶片长卵形或
披针形,具长柄;茎生叶叶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边缘疏生圆齿或钝锯齿,上部叶叶柄较长,下部者较短。
花两侧对称,单生于叶腋处,每梗一花;萼片绿色,长圆状披针形,长1.2~2.2厘米,宽3~5毫米,先端尖,边缘狭;三色堇一般为单瓣,单朵花有5个花瓣,近圆形,上方花瓣为深紫堇色或紫堇色;侧方及下方花瓣均为三色,侧瓣内面基部密被须毛,下瓣距较细,长5~8毫米。
子房无毛,柱头呈球状。
蒴果椭圆形,种子呈倒卵形,千粒重1.1~1.4克。花期4~7月,果期5~8月。
物种分布
原产于
欧洲,已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引进,逐渐在各地开始栽培。
生活习性
三色堇较耐寒,具有开花早、花期长的特点。三色堇喜欢凉爽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怕高温和多湿。在白天10
摄氏度和夜间4~7摄氏度的条件下发育良好。如果白天的温度持续高于25摄氏度,花芽就会消失或不形成花瓣。但如果温度过低,低于-5摄氏度,则叶片会受到冻害,边缘发黄。日照时间的长短对开花的影响比光照强度更大,若日照时间充足,三色堇生长旺盛,若日照不足会影响开花。三色堇喜欢肥沃、灌溉良好、湿润、有机物含量高的中性壤土或黏壤土。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三色堇的繁殖,主要采取播种的方法,春秋两季都可进行,但在中国
北方地区以9月播种为宜。播种时选择发芽率高、早花性抗性强的品种。播种宜采用较为疏松的人工介质,可进行床播、箱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播种在穴盘中。介质要进行消毒处理,pH值为5.5~5.8。播种后需保持介质湿润,温度要保持在18~22
摄氏度,覆盖粗蛭石或中沙,避光遮阴,5~7天会陆续出苗。三色堇种子发芽不整齐,前后可相差1周时间出苗,在这段时间内要充分保持土壤介质湿润。
扦插繁殖
插繁殖一般在夏初剪取嫩枝扦插,老枝或开花的枝条一般会难于发根,而过于粗壮的枝条则生根迟缓。扦插一般需要插于朝北阴地,并注意防止烈日及
阵雨。
分株繁殖
常在开花后进行,将带不定根的侧枝或
根状茎处萌发的带根新枝剪下,可直接盆栽,并放半阴处恢复。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整个三色堇都可以作为中药材,其茎和叶中含有三色堇素,具清热解毒、散瘀、止咳等功能,还可用于治疗小儿、咳嗽及呼吸道炎症等疾患。
观赏价值
三色堇花色丰富,品种繁多,除一花三色外,还有纯色、混合色等。另外,从花型上看,有大花型、中花型、小花型,观赏价值高。三色草在庭院布置上常地栽于花坛上,可作毛毡花坛、花丛、花坛等,还可以布置花境、草坪边缘;另外也可盆栽或布置阳台、窗台、台阶或点缀居室、书房。
病虫防治
常见病虫害
病害主要有
灰葡萄孢、
猝倒病、叶斑病等。灰霉病由灰葡萄孢侵染引起,在叶片和花上最常见;猝倒病由真菌引起,温度不适或
浇水量不当都会引起猝倒病;叶斑病侵染叶片、枝条,在三色堇整个生育期均可能发生,田间管理不当、土壤过干或过湿都可能导致叶斑病。虫害有
红蜘蛛、白粉虱、蚜虫等;红蜘蛛危害叶片,使植株
营养不良,造成叶片失绿、黄化,导致大量落叶。白粉虱用口器吸食寄主植物汁液,使受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死亡;蚜虫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影响植株生长和开花。
防治措施
1、加强选择
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选择适于本地栽培的抗病虫品种,选用优良、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及时修剪枝条,改良土壤,保持土壤pH值在6.5~7.5之间。施肥适宜,及时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按比例配合施用。浇水适宜,防止土壤过干或过湿。改善棚中通风条件。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
3、化学防治
防治叶斑病可选用
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交替喷雾;预防
灰葡萄孢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