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公元1731年-公元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一作南),晚号盘陀老人。祖籍浙江萧山,随父亲入籍顺天
大兴区(今属北京),是
清代乾嘉时期的两朝大臣、学者、
爱新觉罗·颙琰的老师。朱珪幼负美才,和其兄
朱筠并称为“朱氏两神童”。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朱珪和哥哥朱筠乡试中举,次年进士及第,先后担任翰林院
编修、翰林院
侍读学士。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受朝廷委派主持
河南省乡试。同年秋天,担任福建督粮道。乾隆二十八年,被提拔为
按察使,兼任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担任湖北按察使。乾隆四十年,朱珪改授
侍讲学士,在上书房教太子永琰读书,后历任
福建省学政、
内阁学士、
礼部侍郎、安徽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
爱新觉罗·颙琰亲政后,朱珪被封为太子少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朱珪因病去世,享年76岁。嘉庆帝晋赠太傅,赐谥“文正”,并允许其入祀
贤良祠。
朱珪曾充任《
四库全书》总阅、实录馆总裁、
国史馆正总裁、会典馆正总裁,并总修成《清高宗实录》。他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锐意选拔朴学才士。于经术无所不通,为学主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有《知不足斋诗文集》传世。朱珪一生清廉正直,
爱新觉罗·弘历很赏识朱珪,曾将朱珪与
翁方纲、
纪昀做过比较,说:“纪、翁等,文士耳。朱珪不惟文好,品亦
托忒克·端方。”
爱新觉罗·颙琰亲手为朱珪书写挽联:“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以此来表彰他的功德。
人物生平
为官时期
朱珪早随父亲搬迁北京顺天府,并在京为官,但他不忘故地原籍族亲,牢记祖宗。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置“圭田”(古代卿大夫祭田)百亩于
萧山区,作为族中祭祖,修理
聂氏宗祠和培养族人办学之用。
在安徽任
巡抚时,北部遭受百年一遇的水灾,民房冲倒,粮食无收,有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派惨景。朱珪就深入灾区,体察灾民,了解实情,后飞书朝廷,开仓赈灾,稳定民心。为民同筑决堤,修建民房,发放谷种,搞好备耕,为百姓生产生活作好安排。后调任
户部尚书时,对于长芦盐政进行全面整顿。广东藩司升滨海沙地之疏,仓场衙门予纳钱粮四五十倍等……其实这些都是权臣
和珅安插在各部门奸徒所为。
朱珪均以庶民百姓利益为重,对于那些有损民众,坚决反对,一一驳揭。
爱新觉罗·颙琰对他高度评价,称他为“有内有守,无伪无私,心款款以效忠,政优优而著绩”。又称“以古为镜,其直如绳”。
乾隆晚期
乾隆年间(1736—1795年),群臣就流传着“二皇帝”,这个二皇帝就是乾隆身边的奸臣和珅,和珅何许人也?这里简单略述一些。和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官至
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
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亿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历史书记载:
和珅“少贫无藉,为文生员”。他连个
举人都没有考取,又是怎样“得宠朝廷”的呢?一、出身满洲,聪明机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1岁参加顺天府乡试,没有中举。但他出身满洲,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为接近
乾隆遇到了机会。二、精略干练,笼络同僚,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三、拦截信息,打击异己。四、联姻皇亲,投上所好。和珅儿子只有六岁,就和只有五岁的乾隆十女
固伦和孝公主联姻。难怪和珅是乾隆的亲信。横行无忌独霸朝纲,与忠良朱珪作对。对他平时所作所为
爱新觉罗·颙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恨之入骨,在太上皇乾隆去世后,15天内嘉庆皇帝就处斩了
和珅。
还抄了他的家,抄出黄金三万两千多两,地窖
藏银两百余万两,租地1266顷,房屋1001间半,还有各种珠宝、衣物、家杂折合白银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约7000万两),还有违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宝石等不知其数。他这么多的家产都是受贿而来的,和珅的贪赃和下场是他的本性所造成的。和珅伏法,群臣无不称快。这与朱珪“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是一个鲜明的对照。社会上有电视剧
刘墉智斗
和珅,其实是忠良的朱珪与权奸和珅的斗争更符史实。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六十四岁,任两广总督。英
帝国主义早已把
中原地区当作一块肥肉。虎视眈眈想一口吞下。每年将1000箱
罂粟运抵中国,毒害中国人民。还妄想武装入侵我国近海领域。朱珪督军坚守,抓获了许多企图登陆窜犯的英军。仁宗对他功绩十分赞赏,准备升朱珪为
大学士之际,由于当时现有战船强度差,不能出海抗击,朱珪已将自己平时节俭下来的银子5000两捐出用于建造战船,一时还未完工,奸臣
和珅向太上皇乾隆反映:夷寇在浙、广沿海活动非常频繁,抢劫财产,作为两广总督朱珪,不闻不问,没有出海督帅缉捕。太上皇
乾隆信以为真,把朱珪从两广总督任上撤下来,调安徽巡抚。不但没有升上大学士,反而连降数级。朱珪一点也没有怨言,离任前又捐出15000两银子,交
广东省官库,为制造兵船打击夷寇之用。事后
爱新觉罗·颙琰知道,问朱珪为什么捐这么多银子给官府?朱珪回答:“御外事大,惜乎金钱。”嘉庆帝听后很受感动,所以
萧山区籍名臣朱珪是“文臣不爱钱”的楷模。
嘉庆时期
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
巡抚,向朝廷上表庆贺,
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不过这次乾隆未予理睬。
嘉庆元年(1796年),
乾隆也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
大学士。和珅感到朱珪回京,这对自己威胁极大,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嘉庆帝写诗向老师朱珪表示祝贺,和珅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尚未写完的诗稿又到乾隆面前告嘉庆的状,诬称嘉庆帝笼络人心。这一次乾隆生气了,问身旁军机大臣
董诰[gào]:“这该怎么办?”董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这才作罢。总之奸臣和珅处处陷害忠良朱珪,而朱珪平时的所作所为,
爱新觉罗·颙琰的心里一清二楚,真是忠君爱国别无二心。
嘉庆四年(1799)初,他终于奉召入京,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嘉庆帝常召他咨询国家大事。同年冬,调
户部尚书,又为上书房总师傅。嘉庆五年(1800)秋兼署吏部尚书,嘉庆七年(1802)秋为
协办大学士,嘉庆八年(1803)夏兼翰林院掌院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嘉庆九年(1804)进太子太傅。嘉庆十年(1805)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先后充实录馆、
国史馆、会典馆正总裁和己未科、乙丑科会试总裁官。
晚年逝世
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嘉庆皇帝得知朱珪的噩耗后,大哭一场,为痛失良师朱珪特赐奠、祭、葬三道圣旨,以示对他的后事料理和怀念。仁宗制曰:“
大学士朱珪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凡所陈奏,均得大体。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家庭敦陆,动修礼法。询不愧为端人正士,倚方段,闻逝,深为痛悼。初六日朕亲赐奠,已赐陀罗经被,可令庆郡王
爱新觉罗·永璘[lín]带领侍卫十员,先往奠,给内帑[tǎng]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
贤良祠。”(仁宗赐奠
朱文正文)
爱新觉罗·颙琰对其恩师的评价是:“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
家族成员
典故记载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朱珪因病去世。《
清史稿》记载:“未几,召对
乾清宫,眩晕,扶归第,数日卒。上亲奠,哭之恸[tòng]。”据说,朱珪“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减儒素。”他的卧室也只有旧棉布褥子,嘉庆帝赶去祭奠,可他的家门太狭小破旧,御轿竟然抬不进去,寒酸的境况与穷秀才相差无几。另外,朱珪四十多岁即丧妻,他没有续娶妻妾,一人独居而终老,“年四十馀[yú],即独居,迄无妾”。可见,朱珪也是一个令人起敬的清官。
爱新觉罗·颙琰对自己的恩师,评价甚高,称其“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服官五十余年,依然寒素”,“不愧为端人正士”,最精辟的一句话是:“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不近色且不言钱的为官之人,现如今也是少之又少的。
朱珪死后葬于北京近郊,至今仍有墓碑和墓志。据说,嘉庆皇帝曾两次亲奠其墓。
人物评价
总评
朱珪一生在朝为官五十多年的宦海中,以“养心、勤业、敬身、虚已、致诚”为箴言,一生清廉不言钱,爱国爱民,品格
托忒克·端方,光明磊落,关心庶民百姓的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不惜个人一切利益,是古代官吏之楷模。
朱珪兄
朱筠也是一代名臣,参予《
四库全书》的编纂,而且也是博学多才的名士,所以乾隆鼎盛时期他们兄弟号称“二朱”名传南北。
乾隆(1736~1795年),朱珪为
杭州市人状元
金甡[shēn]作墓志铭:“斗魁戴匡,厥象正方。公秉其气,不严而壮。有老门生,校文公乡。铭公冢石,掷笔涕滂。”又显示
大学士文采。
史书评价
《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国运系焉。王杰、
董诰、朱珪皆高宗拔信任之臣,
和珅一再间沮,卒不屈挠。一旦共、伏法,众正盈朝,其忠诚,启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数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谓大臣矣。
历代评价
萧一山:以刘石庵(
刘墉)、王惺园杰(王杰)之纯谨,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
爱新觉罗·颙琰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