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度中》是
林徽因(1904—1955)所著、由
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的小说,属于“现代文库”丛书,是林徽因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
《九十九度中》通过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展示了1930年代
中原地区都市生活的形态,同时体现出了林徽因对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关怀。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
人道主义关怀。
本书主要包括:悼
徐志摩、惟其是脆嫩、山西通信、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窗子以外、蛛丝和梅花、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究竟怎么一回事、彼此、一片阳光、诗歌、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笑、激昂、情愿等等。
作者用电影语言
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正是上述一些在今天看来仍颇为现代的艺术技巧的纯熟运用及作者“对于人生看法的不同”,使这篇作品“有立意”,“达到一个甚高的造诣”,从而在现代小说史上常被提及。
林徽因借鉴
意识流手法创作了小说《九十九度中》,有保守的大学教授竟然读不明白,为此李健吾写出了与小说同题的评论,热情称赞林徽因:“在我们好些男子不能控制自己热情奔放的时代,却有这样一位女作家,用最快利的明净的镜头(理智),摄来人生的一个断片,而且缩在这样短小的纸张(篇幅)上。”并指出:“在我们过去短篇小说的制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事实的,然而却只有这样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李健吾关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评论,成为李健吾式
文学批评的一个代表文本,并选入多种有关林徽因的书籍。是对于《九十九度中》最有名的评价之一。
林徽因(1904-1955):女诗人、建筑学家。原名徽音。
闽侯县人。1919年父去
英国,1921年回国。1923年赴美国留学,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后入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参与创办文艺刊物《绿》。1930年后在
东北大学、
燕京大学任教。30年代从事诗歌创作,为新月派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剧本《梅真和他们》。
新中国成立后任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