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谱》是由
北宋曾安止编写的
中原地区首部水稻品种专著,共计五卷。该书是在
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之后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禾谱》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
吉泰盆地地区的50多种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起源以及播种、插秧、收割时间、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此外,书中还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禾谱》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历史以及宋代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禾谱》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详细记载了
北宋时期吉泰盆地地区50多个水稻品种的名称、特征、来源以及播种、插秧、收割的时间和栽培技术、管理方法。《通考经籍志》和《
宋史·艺文志》均有着录。北宋
绍圣元年(1094年),
苏轼遭贬南迁,过
泰和时见到此书,作《秧马歌》附于书后,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又叹“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但当时
曾安止已经失去了目力,无力补写。一百多年后的
南宋时,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著《农器谱》三卷以补之。《禾谱》和《农器谱》原书均在明代末年佚亡,1983年
泰和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农史调查时,在石山公社(现
石山乡)匡原村所藏光绪三十四年刊《匡原曾氏重修族谱》中发现了经谱撰修者删削的《禾谱》部分内容,同时曾氏祠堂中发现了《秧马歌》
碑刻。另外,据近年的研究,
元朝王祯所著《王祯农书》也保存了《禾谱》和《农器谱》的部分内容。
曾安止(公元1047-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
熙宁九年(1076)
进士,
绍圣年间任
彭泽县县令。退仕后,有感于当时士大夫只为花木著谱,而稻未有谱,遂调查当地水稻品种资源,写成《禾谱》。成书约在
元祐五年至绍圣元年(1090-1094)间,是迄今所见
中原地区最早的水稻品种志。
《禾谱》的第一部分对水稻的“总名”、“复名”、“散名”进行了讨论和区分,明确指出了古今水稻名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在命名方面,作者能够辨别古今水稻的不同名称,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生物特性差异。在记录水稻品种时,本书不仅记录了名称,还涉及水稻的生长周期、外观、原产地等方面的信息。现存《禾谱》收录了籼粳稻21个(其中早稻13个,晚稻8个),
糯稻25个(其中早糯11个,晚糯14个),总共46个品种,再加上被删除的品种,共有56个。《禾谱》所记载的水稻品种主要来自
泰和县地区,但也并非只限于此地。现存《禾谱》中有8个品种也在
南宋时期的8种地方志中出现。《禾谱》所记载的水稻品种反映了宋代水稻品种资源的发展历史。例如,当时泰和引入
占城稻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就已经有了早占禾、晚占禾的区别,这反映了占城稻在
江西省的传播轨迹。《禾谱》所记载的泰和水稻品种资源的数量众多,表明
赣江流域是宋代重要的水稻产区。《禾谱》对研究
中原地区水稻栽培历史以及宋代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禾谱》大约在
政和四年(1114)印刷完成,宋元时期仍有流传。目前可见的《禾谱》版本是清光绪《匡原曾氏重修族谱》中保留的部分内容,族谱编纂者删除了《禾谱》中不属于本地生产的品种名称及水稻品种的生物学描述,保留了程汲序、作者自序,正文保留了
曾安止对水稻名实的论述资料及46个水稻品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