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止
北宋熙宁时期进士
曾安止(1048-1098年),字移忠,号屠龙翁。泰和县澄江镇文溪村人。北宋熙宁进士,初任丰城市(今丰城市)主簿,后改为彭泽县县令。其在任期间,体察民情,为政清廉。
简介
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早年家境贫穷,入不敷出,有时靠典当度日,但其父仍杜门教子,安辞、安止、安中、安强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安止于熙宁六年(1073)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其问,重视发展农业,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断;又以孝道教导县民,“故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后因眼疾严重,弃官还乡。自叹技成无所用,故取号“屠龙翁”。去世后,葬于太和县千秋乡武山南仙观后,其墓今存。
作风
白天,曾安止在料理公务之余,总要到农田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遇到农忙时,他还会帮助人力单薄的农家劳作,一边劳动,一边了解情况,但是从不在农家吃饭。有一天,烈日炎炎,他劳作到了傍晚,老表硬要留他吃顿饭,为不让老表扫兴,他只好留下来,饭前,他掏出一袋干粮送给该户农家。全家人见状非常惊讶,原来,堂堂县令只是带了一些薯片、两块朱云峰下乡充饥。
曾安止非常热爱农业,尤其喜欢研究农作物。他经常到农田去观察作物,遇到老农总要攀谈一番。他走访了许多老农,收集了大量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对繁多的水稻品种的品名、来源、性情以及播种、耕作方法,如何因地制宜等等,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晚上,坐在豆大的油灯下,参阅前人的成果,整理当天的笔记,常常到半夜三更,有时通宵达旦。
天长日久,他的身体越来越不行,眼力越来越差,再加上当时许多士大夫都爱对牡丹、荔枝、茗茶等立书作谱,唯独不见研究农业的官员。于是,他决定辞去县令,回到“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家乡泰和县,致力于农学研究。许多有识有道之士对他的这一举动有些想不通,他说:“‘农者,政之所先也。’……唯君子不陷人欲之危,故能安;得天理之正而无不适,故能止。‘安止’二字,乃吾所愿!”诸朋友听后,深受感动。
著作
曾安止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潜心研究水稻栽培,搜集大量有关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资料,去世前完成《禾谱》5卷。此书详细介绍北宋江南地区50多种水稻品种名称、特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今全不存,但残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省乃至全国水稻栽培的珍贵资料。
评价
《禾谱》一书,对本地、对江南仍至对全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使广大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安民止乱”正是曾公清正为民的品格。南宋嘉泰六年(1206),益国公周必大为《禾谱》作序,称赞此书:“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是可补伯视之书,成苏公之美。”
苏轼曾与曾安止进行学术交流并写下流传千古的《秧马歌》。
庐陵郡,见宣德郎致仕曾君曾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区,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雀跃于泥中,系束其首以缚秧。日行千,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全本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鹥,纤纤束藁亦可。
何用繁缨与月题,朅从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忽作的卢跃檀溪。
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饥不啼。
少壮骑汝逮老,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作风
著作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