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教授
欲望教授
《欲望教授》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欲望系列”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977年。这是一部书写欲望的故事,叙述了一个年近中年的美国犹太裔文学教授戴维·凯普什,在经历了儿时“爱出风头”的虚荣岁月、少年对肉体的惜懂渴求、青年求学时期的纵情尝试、中年的婚姻挫败后,疯狂而绝望地在一位几乎完美的女人身上重燃对肉欲、情欲及生活的欲望。《欲望教授》中凯普什所遭遇的身份焦虑是其所在时代所特有的烙印,理性的两性关系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对于缓解身份焦虑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被认为是当代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欲望教授》反映的是主人公“变形”之前的经历和内心斗争,追溯了大卫·凯普什教授的半生经历,着重描写了他在欲海中的沉浮。凯普什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美国犹太家庭,他的父母经营着家庭旅店。凯普什成长在美国犹太社区——犹太格托中。少年的凯普什最为崇拜的人是犹太青年赫比。但凯普什崇拜赫比的原因是赫比不一个“安分守己”的犹太青年。赫比将犹太格托外面的世界呈现到凯普什面前。凯普什感觉到赫比的人生丰富多彩,他被赫比的自由随意吸引,在不断对他的口技才艺折服之余,感觉到赫比的人生精彩纷呈,想要随心而动的生活成为追随本能欲望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少年的凯普什希望打破犹太格托的枷锁,体验作为一个符合美国文化的真美国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普什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里。在学校里凯普什的形象和传统犹太人一样,温文尔雅,不苟言笑,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凯普什获得了去伦敦访学的奖学金。但到达伦敦的凯普什“性情大变”一反常态。凯普什将文学研究抛入脑后,终日和两位瑞典女孩放纵生活。凯普什与女友伊丽莎白和波姬塔三人同居生活时,乐于将这两个瑞典女孩看作妻妾。伊丽莎白负伤退出后,凯普什依然与波姬塔继续交往,使两人双双走向堕落。在逐步接受当下的美国文化后,凯普什逐渐将犹太传统文化抛入脑后,开始享受欲望带来的快感。但随后凯普什意识到这种过度放纵的生活,会使自己走向深渊。凯普什之后放弃了这种纵欲的生活,顺利的完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凯普什在性欲与学业之间徘徊挣扎,最后在理性的趋势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凯普什的生活重回正轨之后,凯普什并没有控制住心中欲望的种子,逐渐陷入海伦·伯德所带来的温柔欲望之中。凯普什希望婚姻能够平衡欲望与理智。但婚后,因为妻子海伦·伯德逐渐陷入吸毒、酗酒的强烈欲望之中,凯普什只能选择结束这段婚姻。离婚后的痛苦凯普什挥之不去,在向家人、朋友、心里医生寻求帮助无效后,他陷入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之中。直到年青貌美的克莱尔出现后,凯普什从新获得了生活的乐趣。但凯普什仍然无法获得内心深处的安宁,害怕海伦·伯德的悲剧重新发生。凯普什同样挣扎在欲望与理性之间,想钟摆一样在欲望与理性之间来回反复摆荡。
人物介绍
大卫·凯普什
主人公大卫·凯普什一直受勒内·笛卡尔式困境的困恼。年轻时的凯普什追求放纵自我,把前往欧洲的文学进修之路变成了情欲之旅。他终日沉迷于与两个瑞典女郎的性爱游戏当中。这样的生活虽是他一心向往的,但同时也令其深感心力交,理性提醒自己如此的纵欲将毁掉自己的前程;后来,他获得在大学任教的机会而且与心爱的女子步入婚姻,生活似乎得以回归正途,然而,这时他却犹疑不定,生怕自由被婚姻束缚,最终他又告别了婚姻,继续自己的情欲之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令人背离神旨、失去永乐世界的,正是对人极具诱惑力的“自我”;而凯普什恰恰把因这种抵制不住他者的诱惑而形成的欲望视为自我存在的痕迹与价值之所在。因此,欲望对于凯普什而言是受到引诱并任己被诱惑。凯普什很崇拜这种欲望,并赋予它使命般的意义。随着叙述的展开,与其说是凯普什担心的,是再也没有一个能对自己形成诱惑力的他者,毋宁说是自己再也无法有“被吸引”的那种状态。
欲望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会吸引人们飞蛾扑火般地投进去,却难逃被吞噬的厄运;婚姻起初就像一道绚丽的彩虹,让人们为之陶醉和憧憬,但很快就会显露本色,或许阴雨绵绵,甚至变成狂风暴雨而让人不堪承受其重。凯普什曾是欲望黑洞狂放的冒险者,却碰得头破血流,差点被吞噬。之后,他又看清了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原状态让他觉得难以把握,左右为难。罗斯在对凯普什这个人物面对情爱与婚姻进退失据的刻画与剖析是坦率犀利、毫不留情的,但却开不出解决难题的药方。因为,这是由情感、婚姻的复杂性和生活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情感、婚姻以及生活本身有多复杂,小说对它们的表现和思考的复杂性便与之成正比,其广度和深度无法预测。这是情感、婚姻和生活的魔力所在,也是小说的魔力所在。
艺术特色
“欲望”是凯普什的叙述轴线,随着自我叙述符号化的展开过程,甚至成为凯普什的叙述动力。在这个故事中,凯普什围绕自我的种种“欲望”展开其叙述:儿时热衷于舞台的表现欲;求学时在寂寞中萌发的对异性的肉欲;放荡岁月以后渴求稳定感情生活的情欲;婚姻失败后试图恢复对往昔(感情、激情、生活及讲台人生的)欲望的欲求而千帆过尽后努力恢复自儿时以来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欲望与激情,则是贯穿凯普什后半部分叙述的核心轴线。对于凯普什而言,欲望是自我存在的必有状态;具有神秘的、非理性的,甚至难以诉诸语言的宗教般的原始意义。
故事中,凯普什的叙述我和体验我相重合的前后两个部分,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在对儿时和求学的回忆中,凯普什刻意将叙述认知水平保持在过去,无不透露出沉醉于其中的认同感。每次凯普什主动放弃一种欲望(放弃舞台模仿秀、放弃性伴侣波姬塔)时,他都没有在自己的叙述中抹上失落或痛苦的色彩,而是迅速恢复激情与期待,开始寻觅下一种更深、更复杂的欲望体验。然而,与海伦充满期待却最终失败的婚姻,迫使凯普什意识到了感情的昙花一现和虚无、脆弱,并使他开始丧失欲望;以至于后来遇到完美的克莱尔后,凯普什即使极力复制欲望的体验,仍被渐行渐远的欲望折磨得几近分裂和崩溃。令凯普什绝望的正是这种对欲望的必有状态。叙述我与体验我相重合的这部分叙述,充满了凯普什的自我反思、叩问与疑惑。正是在如此这般为欲望津津乐道,甚至将自己曾有的“雄性”欲望视为艺术品一般地欣赏回味的同时,凯普什自反性地向读者呈现出一个极具阴柔气息的自我形象,掩藏不住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将自我客体化的真实欲望。
作品评价
《欲望教授》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文学成就之列。(《村声》评)
小说《欲望教授》深刻且优雅……实乃大家手笔。(《纽约时报书》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