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周(1917—1988),
荣成市崖头镇寻山所村人。1932年投身革命行列,从事学运工作。1933年春,由
曹漫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从周,出身贫农,早在学生时期,就积极追求真理。1932年投身革命行列,从事学运工作。1933年春,由曹漫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寻山所党支部书记。后去文登第七乡师读书,任七乡师党支部组织委员。1934年回乡后,重新成立了寻山所党支部并任书记。主要在荣成一带发动农民、渔民和盐民,组织抗债团和抢盐队,开展了波及数十个村庄、长达3年之久的抗租、抗债、抗税斗争。1935年,张从周根据上级指示,在寻山所组织武装并任队长,参加了胶东“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尽力保存党的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坚持斗争。1936年6月,荣成党组织负责人
曹漫之到寻山所进行恢复组织的工作。张从周根据曹漫之的指示,与
赵桂源、王恒泰、于世诚等人同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恢复党组织在
荣成市中部的活动。1937年冬,张从周组织青年成立武术队,练武功,学习射击技术,到附近村庄搜缴地主的枪支弹药。1938年春,在李耀文的领导下,张从周等对国民党俚岛乡农学校校长王儒林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王儒林同意将乡农学校的枪支弹药全部交给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三军”三路。
抗日战争时期,张从周历任游击队长兼指导员,“三军”三路指挥部宣传股长,胶东特委保卫科长、秘书处长,兵工厂厂长兼政委,北海地委常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胶济铁路工委书记,南海地委委员、城工部长兼铁路支队政委等职。
张从周是共产党在胶东地区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38年,胶东军区决定军械处并入黄县圈杨家兵工厂,张从周任厂长。他在人员安排、器材交接等方面作了妥善处理,顺利地完成了组建任务。在张从周领导下,圈杨家兵工厂进行
七九步枪,七五、八一
迫击炮,
地雷、
手榴弹、步枪子弹等兵工武器弹药的生产,并为部队完成修理枪支等任务。这些武器为
八路军、游击队打击敌人、消灭
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工厂不分昼夜加紧生产,产量快速增长,受到胶东军区的表彰。
解放战争时期,张从周奉命奔赴东北,开辟
通化市战略要地。在开辟、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历任通化地委委员、公安处长、通化县长、市长、市县委常委等职务。1946年2月,国民党通化市党部书记长趁共产党人民政权建立不久,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还不了解,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之机,与日本关东军残部万余人勾结,在2月3日凌晨向共产党驻通化市的首脑机关及新建立不久的人民政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暴乱,企图推翻人民政权,建立所谓的“中日联合政府”。这就是当时震惊东北的“二三”事件。张从周凭借其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对敌斗争经验,参与并组织领导了平息这次暴乱的战斗。由于事先掌握敌人暴乱的部署,并提前逮捕了打入内部的敌人,因此,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驻
通化市的首脑机关及新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并有力地揭露了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之后,张从周赴东北最早解放的
辽源市地区,任地委委员、社会部长兼公安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从周历任
沈阳市大东区区委委员、公安分局局长,
沈阳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1951年后,任东北公安部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主编《东北公安通讯》刊物,主持东北公安的政策研究工作。1954年,张从周调公安部,任机关党委委员、六局副局长。
1958年起,张从周调到科技战线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外事局代局长,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量科学院地学部负责人、三局局长、技术科学部专职副主任等职。在地质所工作期间,积极承担并组织力量完成了
白云鄂博矿区稀土矿的研究、
小兴安岭及
乌苏里江地质调查、
三峡集团和
新丰江水电工程地质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在力学所期间,积极配合所长,对科研方向作了重大调整,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火箭上天”等重要国防工业项目上来,组建了火箭研究基地和几个主要的研究室,为后来力学所在尖端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奠定了基础。在科学院三局、技术科学部工作期间,领导制定了信息方面各学科的规划、计划,多次代表科学院、地学部、技术科学部等会见外国科学家及代表团,签定科技合作协议。
张从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组织领导发展计量科学和
富铁矿勘察等重大攻关项目。1982年,他率领四个研究所的数十名科技人员,在国防科工委、海军统一领导下,圆满完成了潜地
导弹试验任务。1988年2月,张从周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