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战役是由
英国与清政府在
浙江省舟山群岛进行的一场战役,同时也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战斗时间最久、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定海战役可分为两次战役,第一次是在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7月4日时,英印海军司令
伯麦爵士率领军舰5艘、武装轮船2艘、运输船10艘,以及运送陆军第18团、第26团、第49团和
金奈炮兵队,进入定海水域,要求将定海知县姚怀祥在7月5日将定海城让出,次日,定海总兵
张朝发,知县姚怀祥并未让出定海城,伯麦便下令攻城,最终英军获胜,张朝发、姚怀祥等先后殉职。
1841年3月,定海总兵
葛云飞、寿春总兵
王锡朋、处州总兵
郑国鸿率兵3000进驻定海,英军退出定海,后在9月26日英军再次攻打定海,第二次定海战役总共持续了6天,最终以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阵亡,守城兵5600人筋疲力竭,宣告第二次定海战役清政府战败。
介绍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公元1840年),
英国发动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
定海区,知县
姚怀祥等殉职。1841年3月,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兵3000进驻定海,英军退出。10月1日,英兵约四五千人余人①大举进犯定海,兵分三路,作为主力的左路进攻竹山门,中路炮轰震远炮城作为牵制,右路攻占大五奎山岛,并建立
野战炮阵。在正面巨舰的炮轰牵制下,左路主力在晓峰岭以西登岸,千余敌军遂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晓峰岭,王锡鹏战死;一路进攻竹山,
郑国鸿战死,
右路军向东进攻,由于清军侧面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固的防御措施,使得英军轻易突破,
葛云飞力战而死,英军右路军得以攻占东港浦。随后英军全军攻向县城,县城守兵溃散,至此胜负已定。英军损失微小,仅死2人,伤27人。②
此战英军战术依旧是正面战舰轰击,侧面陆军抄袭,屡试不爽。这场战役反映了清军将领不懂得近代军事,对西方军事的巨大进步所知甚少,除了敌人船坚炮利以外就一无所
黑蚱。或有错误认识,比如清军上下总以为英陆军无能(腿部无法屈伸),而主要防范所谓的“汉奸”(实际上是当地无业贫困人员)③,而对英军的登陆作战防守不周,以致“百战百败”。三总兵英勇牺牲,清军也的确做了顽强的抵抗,这虽然值得称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却是一个巨大的警告:近代战争再也不能如古代战争一样单凭所谓两军交战勇者胜了,近代战争的胜利因素要包含工业、社会制度、军事思想等全方面的进步,光凭一时的勇气和必死之心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然而清军理解到这一层面毕竟太慢太晚,国耻仍然会继续。
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
注:
①《
天朝的崩溃》:“…称英军两万、三万的说法,见于《
中西纪事》和《王刚节公家传》,但此二者材料来源不明,疑为听讹,且清朝官员屡有推卸战败之责之行。”据《天朝的崩溃》一书所述,英军从
厦门市出发时,留下了500人驻守,而全军4、5千人北上。
②
英国文献《鸦片战争》、《在华战役记》所载不一,但总归仅数人死,数十人伤而已,无大伤亡。
③《天朝的崩溃》:“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主帅屡屡大谈汉奸助敌,但英国文献对此却极少记录,至多不过雇中国人做苦力,实令人困惑。此问题的解决仍待智者高手。但我以为,此说流传甚广很可能因为清朝上下俱以为英军不善陆战,而将登陆之敌人想象成汉奸之故。”
地位
有学者认为,定海是英军早就蓄意侵犯的目标,定海战役是英国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规模战争,也是清朝封建统治者在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败仗。有学者认为,1840年7月5日,英军大举入侵定海,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海保卫战应该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但定海之战是否标志着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以及它在鸦片战争中的确切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研究。一些学者指出,舟山发现的英军合葬墓碑刻表明死者有416人。而此前有史料记载,镇江战役是鸦片战争中战斗最为激烈、双方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英军共死37人、伤128人、失踪3人。如果能确认英军在定海战役中死亡416人是事实,那就应该重新认识定海战役在鸦片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但这还需要寻找更多的物证。
与会者还以更宽广的视野对定海战役与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作了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定海作为鸦片战争的战场有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这里既是国防前线,又有中外交往特别是贸易往来的传统;探讨
舟山岛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应深入研究舟山以及附近宁波地区对外交往的历史。一些学者通过分析鸦片战争时期“鬼子”与“汉奸”等名词的含义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提出应深入研究鸦片战争时期定海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些学者认为,在定海战役中殉国的定海知县姚怀祥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殉国的文官中较为重要的一位,应积极挖掘这方面的史料,对其作出正确评价。
血染丰碑
汪浙成
半山翠竹半山松,七分留岸陆,三分插海中,竹山门雄赳赳耸峙在
舟山市的
舟山岛城南。
竹山门是祖国东方的一座海上大门。那三总兵纪念塔,就是你门楼上高耸入云的旗杆。你面对浩
太平洋,身后绵延着富庶的锦绣江南,像伟岸的哨兵扼守在
东海通往大陆的
黄金水道上;
竹山门,是我军民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一个半世纪前鸦片战争关键性的一仗——第二次定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守卫定海的清军将领
葛云飞,战争爆发前夕,正请假在
萧山区老家守制。得知军情,即赴前线。行前,他在父亲留给他的两把佩刀上,一把刻“昭勇”,一把刻“成忠”,表示牢记父亲的教诲,奋勇杀敌,为国尽忠。他母亲还为他亲手染黑孝麻服,语重心长地叮咛再三:“国之忠臣,即家之孝子!”葛云飞就这样穿着母亲染黑的孝服,带着父亲的两把佩刀,马不停蹄地星夜驰往定海。
葛云飞任定海总兵期间,深入海岛,踏勘地形,提出对英军入侵必须早作准备。他深谙清军水师的脆弱,前次英军侵犯定海,敌我双方在海上炮战仅对抗了短暂的九分钟,我水师便全线溃败,不得已只好将海上防务移至陆上,以岸防为主。然而,定海仅有的几处岸防设施,英军占领时全被焚为废墟。
葛云飞多次飞书镇海大营拨款修复,无奈军费不足,他只好又上书朝廷,请求预支自己三年俸银,捐作防务经费。他还亲自参加修炮台,筑土城,与守兵一起抬土搬石,没等全部竣工,英军便再度侵犯定海,在竹山门前燃起了战火。
第二次定海战役从1841年9月26日至10月1日,经历了6天6夜。前五日,英军每次进攻都铩羽而归。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与葛云飞和他两位协防寿春总兵
王锡朋和处州总兵
郑国鸿带兵有方分不开。战前,
葛云飞为鼓舞士气,率将士阵前誓师。土城上龙旗猎猎,葛云飞战袍外套着孝服,站在队前对天盟誓:“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上千条粗砺的嗓音,声震海山,响遏行云,汇成一句话:
“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战争打响那几天,正遇定海连日台风,大雨滂沱,将士们甲衣湿透,仍意气风发在雨中严阵以待。葛云飞和大家一样,彻夜不眠地在泥淖中巡逻查哨;海上被英军封锁,饷给不时,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干粮充饥。葛云飞与大家一样忍饥守城。9月29日那天,是农历
中秋节,英军炮击刚一停落,定海民众便自发上火线来慰问。提篮挑担的送饭队伍绵延数里,还特地熬了参汤给
葛云飞喝,但他坚拒不受。百姓和士兵见葛总兵孝服上全是泥水,脸颊瘦削,眼睛布满血丝,纷纷围上来劝饮。葛云飞感动得热泪盈眶。“公等随我守城,忍饥杀贼,我何忍一人独饮乎?”将参汤倒入旁边小河里,与众将士一起用手捧喝。
作为守卫海岛的指挥官,葛云飞十分清楚火炮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命中率,每战亲自操炮。第一天与英军在竹山门前接仗,他见英舰气焰嚣张,怒不可遏,迎头一炮,将敌首舰大桅轰为两截,砸死英军十余人,敌舰慌忙调转船头逃去。夜里海上起雾,
葛云飞料知英军必来偷袭,便守在炮位旁。凌晨3时,他听见雾中隐隐传来船头遇风的吃水声,估计敌人已进入炮火的杀伤距离,立即发炮射击。敌舰弹药舱中弹爆炸,大火冲天,英军纷纷跳水逃命,伤死无数。
然而葛云飞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局面难以持久。倘若镇海大营的援军不及时赶到,后果便不堪设想了。
第六天台风过去,雨住风停。英军从
厦门市调来兵力,竹山门外舰艇增至30艘,并调整了兵力部署。拂晓时分,英军在大雾掩护下兵分三路:一路正面佯攻土城,牵制
葛云飞;一路攻打
郑国鸿扼守的竹山门;第三路乃是进攻重点,迂回包抄
王锡朋驻守的晓峰岭,夺取定海制高点,使部署在土城上的正面火炮失去作用。天刚放亮,十里海疆,顿时炮声震天,战云飞涌,杀声四起。葛云飞一面在城头沉着督战,一面传令竹山门、晓峰岭两处加紧防守,拼力截杀。
中午时,他发觉各处炮声终于渐渐稀落下去,意识到凶多吉少。俄顷,哨探接连来报,方知阵地都已失守。派去大营求援的信使,这时竟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他感到是最后关头,决定以死报国。这时,占领竹山门的英军山洪般朝土城涌下来,
葛云飞急令炮手开炮,可城上炮位都是面向大海固定住的。炮手奋力搬扳仍纹丝不动。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瘩转了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这时英军已冲至跟前,
火炮用不上了,他纵身跳上城头,一声大喝:
“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
城上仅有的二百名守军,各持快刀,发一声“杀!”像阵旋风跟着葛云飞,勇猛地冲入十倍于自己的敌群!
竹山门下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刀光剑影,兵刃相击,铮铮然响成一片。冲在最前面的
葛云飞见迎面上来个手举绿旗的英军头目,喝一声“逆贼终污吾刀!”手起刀落,连人带旗杆一劈两断。由于用力过猛,快刀断成两截,忙从腰间抽出两把佩刀,挥舞着一路杀将过去,莫人敢近,一直杀上竹山门,从崖上纵身跳下一英军小头目,手举
长刀,照着他脸劈来。葛云飞举刀一拨,
关刀从右边呼的劈过,削去他半张脸,竟浑然不觉。小头目见葛云飞剩着半个血淋淋的面孔,仍豪气不减,挥刀直取自己,惊骇得都傻愣了。这时斜刺里蹿出一扛
抬炮的敌兵,对着他背上放了一炮。铁质实心的炮弹从后背射进,前胸穿出,留下个碗盏大的血洞,顿时血涌如注。围上来的英军用
长枪疯狂朝他身上乱戳。
葛云飞前后左右身中40余枪,浑身血染,仍倚崖屹立在竹山门上,须发怒张,一目如炬,双手高擎着两把佩刀,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
血战六昼夜的定海战役就这样悲壮地失败了。这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人数也最惨重的一次战役。葛云飞、
王锡朋、
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到处是一座座阵亡的无名将士合葬墓。
这一仗深深打痛了所有中国心。康乾盛世的天朝中国,从此开始了屈辱的挨打历史。这一仗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从此将目光投向世界,踏上追寻强国富民的探求之路。
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丰碑!
不屈定海
到了清朝,只因
康熙帝觉得,
舟山市的地形像一艘船在海洋中漂浮着,似有轻舟荡漾、摇摆不定之感,于是就下诏改“舟山”为“定海山”,赐名
定海区。
定海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千百年来,勤劳朴直的舟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正如流传至今的歌谣所说:“农家结屋傍
护城河,沿街听卖碗儿糕。”街头巷尾朗朗的童谣,更把这一幅风情画描绘得形象生动:“正月放鹞子,二月剥
瓜子,三月
清明节抬轿子,四月种田插秧子,五月吃粽子,六月热天扇扇子……”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生活景象。
舟山群岛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长江口
东海之滨,地处中国沿海的中部,兼有政治、军事、交通、商贸上的几大优势。在19世纪,对急欲向外扩张的
英国来说,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他们认为舟山群岛是
广州市与北京的中段,接近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能给侵华远征军提供一个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故而,1700年开始,英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政府提出设立商馆、让给岛屿、开放
舟山市等地为通商口岸等等要求,表现出对舟山群岛强烈的觊觎之心。
在他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王朝断然拒绝之后,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悍然下达占领
舟山群岛的命令。从此,一场暴风雨降临到定海人民的头上。
这一年7月5日下午2时,
英国侵略军首先向定海道头发动炮击。定海总兵
张朝发率水师2000余人迎战失利,壮烈牺牲。县令
姚怀祥率领军民在城内继续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次日凌晨定海东门被装备精良的英军攻陷,姚怀祥退到北门,满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腔悲愤,在定海城北投梵宫池殉国。这就是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次定海之战。
英军进入定海城以后,定海人民奋起反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英军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从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总共4000人的占领军中,患病的竟多达5000多人次,死亡448人。
1840年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岭上测量地形,偷绘地图,被定海盐仓青岭村村民
包祖才发现。包祖才鸣锣喊来乡亲,并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将安突德活捉。乡亲们兴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军大营。这个俘虏成为以后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
1841年2月23日,定海镇总兵
葛云飞、寿春镇总兵
王锡朋、处州镇总兵
郑国鸿,率官兵3000,摆开阵势,前去收复失地。7个多月来,英军日夜惊恐不安,如今见三总兵的部队声势浩大,而己方却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只得于1841年2月25日撤出定海城。
可是,
舟山市对于
英国侵略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们岂肯轻易放弃。1841年9月26日,英军又集中了29艘舰艇,4000多侵略军,向定海城气势汹汹地扑来。
三总兵率清军5800余人,齐心协力,与侵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六天六夜。这六天六夜啊,枪炮声、厮杀声伴随着沉闷的
雷声响个不停,倾盆大雨昼夜狂泄,狂风咆哮着摇撼每一户人家的门窗,
定海古城的街巷里发出声声呜鸣,平地积水淹过膝盖。舟山人民眼见得定海守军吃饭都困难,纷纷冒着生命危险,把饭菜送到前线,同守军并肩作战。
六昼夜血战,身先士卒的三总兵
葛云飞、
王锡朋、
郑国鸿同日壮烈殉国,所率5000多将士,也将英雄的热血洒在疆场上,充分地昭示着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疆土不可侵的浩然正气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风雨泣英烈,草木悲壮士。
定海城第二次被英军侵占。不屈的
舟山市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开展保家卫国的斗争。1842年6月7日,定海县36岙的老百姓齐集神庙,订立盟誓,发布了2000字长的《定海县人民告白》,号召全体舟山人民行动起来:齐心抗击英军。各地群众纷纷组成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在海上、在郊外,阻击英军,伺机杀敌。
英国侵略军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处境一天比一天被动,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最后,英军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
160多年过去了,经受过历史暴风雨吹打的定海城,依然屹立在
东海前沿。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旧中国有海无防、军无战力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当年浸透烈士鲜血的山岭上,建起了
三忠祠和鸦片战争纪念馆,以纪念先烈,永昭后世。
今天的定海,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不屈的定海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