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艺术批评文选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是2010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杰·弗莱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在中文中将罗杰·弗莱的重要论文汇于一集。这些论文再现了这位伟大的批评家长达40年的艺术生涯,覆盖了他对后印象派极富影响的辩护,对艺术教育、博物馆业、建筑、艺术设计的多样兴趣,以及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从学院化、教条化的倾向中拯救出来的努力等广泛主题。..
目录
总序/1
译者导论/3
上篇 为后印象派辩护
1.印象主义的哲学/53
2.约书亚·雷诺兹爵士《谈话录》导论/64
3.造型艺术中的表现与再现/75
4.印象主义的最新阶段:致《伯灵顿杂志》编辑部的信/88
5.德尼《塞尚》译序/93
6.后印象派画家/99
7.格拉夫顿画廊(之一)/104
8.后印象派画家(之二)/108
9.一则关于后印象派的附论/113
10.后印象主义/118
11.格拉夫顿画廊:一个辩护/131
中篇 艺术教育、博物馆管理、艺术设计
12.国立美术馆的管理/139
13.我们的国家收藏/141
14.美术馆的理想/143
15.为“奥米加”工场募集资金的信/147
16.“奥米加”工场企划书/150
17.“奥米加”工场展览会目录序言/153
18.艺术家之为装饰家/155
19.一种新的艺术理论/159
20.儿童的素描/164
21.教艺术/170
22.一个画家关于建筑的异端邪说/174
下篇 晚年思想
25.线条之为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手段/209
26.曼沙德画廊的现代法国艺术/223
28.独立画廊:凡妮莎·贝尔与奥东·弗里茨/233
29.艺术家与心理分析/237
30.伦勃朗·范赖恩:一种阐释/255
31.绘画的双重性质/272
32.绘画的意义之一——讲故事/287
34.伦勃朗的《浴室》/312
点评鉴赏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既提供了一个从现代艺术批评最卓越的实践者的角度来考察其理论基础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检验有关艺术与审美经验的本质的当下论战的机会。
所获成就
弗莱作为1910年前后英国现代主义事实上的创始人,以及他对20世纪上半叶公众观看与理解艺术的方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其成为那个世纪的精神领袖之一。——约翰·默多克(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馆长)
弗莱有足够的洞察力认识到现代艺术的双重意义:它不仅带来了美学理论的激进修正,而且还带来了一场趣味革命。——索伦·费希曼(美国著名艺术史家)
如果说趣味可以因一人而改变,那么这个人便是罗杰·弗莱。——肯尼思·克拉克(英国著名艺术史家)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罗杰·弗莱 译者:沈语冰 编者:顾丞峰
罗杰·弗莱(1866-1934),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美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早年从事博物馆学,属于欧洲顶级鉴藏圈子的鉴定大师,后来兴趣转向现代艺术,成为后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命名者和主要诠释者。他提出的形式主义美学观构成现代美学史的主导思想。著有:《贝利尼》(1899)、《艺术与设计》(1920)、《变形》(1926)、《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1927)等。
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史与观念史,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6年3月第2次印刷,2009年2月第3次印刷),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译有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等。主编“艺术与观念译丛”、“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艺术学学科导论书系”等。
其他
前言
在一般理解中,美术学学科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三个方面。美术史的研究,幸赖诸多前贤与当代同仁的努力,已稍成规模。但美术理论与批评,特别是对外国美术理论与批评的介绍状况令人担忧,这表现在:与稳步推进并蔚为大 观的外国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及西方哲学史等领域相比,国内关于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的译介还很零碎,不成系统,更不用说有价值的研究了。我们对国外重要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了解,对国际重大艺术运动与思潮的介绍,特别是对西方美术 理论与批评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问题的把握,都还显得浮泛粗糙。而国人要建设自己的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必有赖于对西方的深入研究,因为,从学科建设上说,西人在规范陆、自律性方面已先行做出表率,堪为模范;从理论资源着眼,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中所蕴含的问题意识、方法论意识,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漠视或忽略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不仅使我们失去了对西方哲学、语言学与符号学等新近 理论话语进展中种种视觉来源的洞察,而且,还产生了一个直到今天仍在折磨着国内艺术界的错觉:只有西方哲学、语言学与符号学等理论话语才是深刻、原创、高级的。这种错觉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其一,某些艺术家直接动用西方哲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概念、术语、观念来制作作品,似乎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前卫、深刻的”;其二,众多艺术批评家直接搬用西方哲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或者直接套用文学理论与社会思想术语来从事艺术写作,似乎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学理、有学问的”。
书摘
彼得·鲁本斯的画,几乎在我们的眼睛能意识到那些形式再现了什么东西之前,就以其图式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打动了我们。从圣母宝座上降临的人物所构成的宏伟的漩涡型曲线,还有那个裸体人物圣萨巴斯蒂安(St.Sebastian)的头顶,均由于通向右侧的大对角线上教皇主题的第二重变奏而得到强化;画的上部,施洗者约翰(St.J0hn the Baptist)异常生动的形象,似乎在它捕捉线条,并将它导入云层的令人赞叹的方式中才能找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在云层中,它再度通过帷幕的对角线进入总体构图之中。在这样一种构图中,统一性是如此自我包含,线条是如此彻底地回到图案之中,以至于我们无法想像其在画框之外将如何继续。各个部分像一个分子中的诸原子一样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因而我们感到,抽出一部分就将毁掉整个构造。这样一种构图生动地感染了我们,使我们的想像力很容易被激活,因为它的图像以如此单纯的冲击力传递到我们眼里。不过,要是不做出一些牺牲,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在一幅彼得·鲁本斯的画里(尽管鲁本斯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创意大师和生机勃勃的制图师),为了满足如此生动的制图方案的要求,他也不得不赋予他的某些人物比其性格或情势所要求的更为紧张、更为戏剧性的姿势一一而这恰恰是因为,那些手臂与大腿的充满夸张色彩的姿势,要比更为自制的姿势,有着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更多轮廓上的流动性。这些人物非常生动,可以说异乎寻常的生动,某些甚至带有高贵的性格;但却不是吻合这样一个场面的最佳概念的生活或人物:人物在这儿不可能从更为深刻的侧面加以呈现。在所有这一切回旋缠绕的繁复的形式中,只有显著而又特征鲜明的部分能被抓住。为了让它们多少能表达些什么,它们必须得到强调,以至于没有空间去刻画更为精细的明暗变化。在这些深深地吸引了人们想像力的圣人中,没有一个能加入到永远铭刻在我们脑海里,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那个理想人物的殿堂。
参考资料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当当网.2017-08-24
沈语冰 译作.豆瓣读书.2012-11-0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目录
点评鉴赏
所获成就
作者简介
其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