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Readers),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1月创刊于
兰州市,是由读者
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综合类文摘杂志。
1981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借鉴
美国《读者文摘》,创办了中国版的《读者文摘》。1993年7月,因为版权问题,由《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1995年12月在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英文刊名标识“READERS”。2000年,《读者》改为半月刊。2001年以来,读者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举措。2006年1月18日,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截至2006年4月,《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创下中国期刊发行量的新高。2007年,《读者》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2008年1月,《读者》海外版创刊。2011年,《读者》正式进入中国台湾地区发行。《读者》还实现了华人主流阅读市场的全覆盖,在东南亚、北美、
欧洲等地也拥有大批读者。《读者》杂志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发展,2015年,
读者传媒成功上市。2019年5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在第十五届文博会上成为关注焦点。2021年4月,《读者》创刊40周年。
《读者》杂志曾连续获得三届“
国家期刊奖”,并于2010年、2018年获得两届“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3年、2015年两次荣获“百强报刊”,2016年、2018年两次荣获“最美期刊”,并入选2017年度全国少年儿童喜爱的百种优秀报刊和2018年第九届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等。
刊头由来
理念由来
1981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借鉴美国《读者文摘》,创办了中国版的《读者文摘》。之所以沿用“读者文摘”四字,包含编辑为读者摘文章、读者给编辑投稿两层含义,也暗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刊理念。
刊面题字
后于1993年更名为《读者》。《读者》封面的“读者”二字是原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写。赵朴初先生于1984年为此刊题字。
赵朴初擅长书法诗词,当时在中国文化艺术界享有盛名,胡亚权他们觉得请赵朴初题词也与这本杂志的意趣相同。1981年,《读者》创始人之一的郑元绪专程去北京,请赵朴初先生为杂志题字。赵先生在小学生练习本上书写的三条题字,每字拇指大小,落有印章。最终编辑们从中选出“读者文摘”四个字用作刊名,从创刊号便开始使用,其中“读者”二字还在沿用。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刊名已成为“读者”商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筹备时期
1980年秋,
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表达了想要一起办杂志的想法。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在一间大约6平方米的小屋里,摸索着办起了一份杂志,开始筹备《读者文摘》杂志。为了做出一本好杂志,胡亚权和郑元绪跑遍了
兰州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决定办一个综合性的文摘类杂志,并定下“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方针。
1981年1月,《读者文摘》创刊,为半月刊。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
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当期的创刊号封面上,一位不施粉黛的女孩侧身仰望,眼神里满是向往,《读者文摘》创刊号页码48页,价格0.3元,首印了30000册。
当时,由
新华书店总店代销15000册,剩下的15000册,出版社寄赠给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各省市大学以及全国两千多个县邮局,并附上杂志订单。杂志销量几乎是直线上升,因此第3期交邮局发行。1981年,一共出了五期《读者文摘》,出了之后反响比较好,到1981年底印数就达到9万多了。出到第7期的时候,《读者文摘》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4万。
更名风波
1982年初,
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
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美方在提出版权问题的同时,又开始对中国《读者文摘》商标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他们多次致函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及中国的《读者文摘》,认为中国的《读者文摘》商标不合法,必须停刊,并将所有的订户名单交给“美国读者文摘协会”,如不停刊和交出订户名单,他们将提出巨额赔款要求。
1982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出台,美《读者文摘》协会在1982年底为其中文版在中国注册。
到了1983年,《读者文摘》的印数就达到90万左右,1984年月发行量基本上就突破100万册了。
1989年9月为了避开纠纷,又不引起更名带来的震动。
甘肃人民出版社以《读者文摘月刊》注册商标,用增加“月刊”两字以区别美国《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协会”三个月内没有对此事作出反应,“读者文摘月刊”正式成为注册商标。
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到1990年年底,杂志发行量达到198万,到1993年,杂志发行量上升到了350万。
1993年3月,《读者文摘》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反对。《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
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改期杂志右下角还有“原《读者文摘》月刊”的字样。
1994年1月,郑元绪因为遭受感情危机,决定离开
兰州市,因而提出辞职,出版社竭力挽留无果,在这种情况下,胡亚权回到了《读者》杂志社任常务副主编,负责杂志的编辑工作,副主编
彭长城则负责经营、业务。之后,《读者》先后推出了盲文版和第一个子杂志——《读者》乡村版。
《读者》杂志于1995年12月在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注册英文刊名标识“READERS”,国家商标局于1997年4月第589期《商标公告》公告注册消息后,美国读者文摘协会对此提出异议。《读者》再次放弃“READERS”注册商标,从1998年元月起启用新的汉语拼音音标“DUZHE”。至此,两家官司才告终了。
《读者》时代
2000年,《读者》改为半月刊。2002年,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胡亚权又创办了视觉杂志《
读者欣赏》,
彭长城则升任主编。
2004年8月27日,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
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品位·
质量效益——《读者》之路研讨会”,
李东升、石峰等领导同志和部分专家、读者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10月,《读者》推出原创版。
《读者》杂志发行量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2006年月平均发行量898万册,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
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同时,《读者》杂志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
2006年1月18日,以
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以《读者》为核心的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读者》正在向做强做大的目标坚实迈进。
2006年4月,在创刊25周年之际,《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
中国期刊协会向《读者》杂志社发来贺信。热烈祝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
2006年8月,在国家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中,《读者》被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
甘肃省、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
2007年,《读者》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2008年1月,《读者》海外版创刊。
2011年1月1日起,《读者》正式进入台湾地区发行,是大陆第一本进入台湾地区公开发行的杂志。此外,《读者》还实现了华人主流阅读市场的全覆盖,在东南亚、北美、
欧洲等地也拥有大批读者。
网络时代
2011年,《读者》又建立起了
新浪微博。通过这些平台,《读者》最为便捷地了解到了读者的意见,也能够对杂志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更加契合大众审美需求。
2011年4月16日9时,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庆祝
甘肃人民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暨《读者》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大会在
兰州市甘肃宁卧庄宾馆隆重召开。同年6月,《读者》首款
苹果公司App上线,当年客户端下载量即突破300万。《读者》的有声版、安卓版陆续上线,《读者》杂志开始在
数字出版领域发力。
2012年,《读者》杂志宣布计划推出包括平板、液晶
触摸一体机在内的多款数字化新品,其中
平板电脑内置了《读者》杂志30年期刊的电子版本。同年8月,读者与
阿里巴巴集团开通《读者·原创版》官方店铺,尝试进行网络销售,由此拉开了《读者》
电子商务网络化的序幕。《读者·原创版》阿里巴巴网店2012年9月1日正式运营。
2015年1月,《读者》改为全彩印刷,内文扩展至72页。《读者》发行量的不断攀升,也带动了整个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同年12月10日,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成为国内“期刊第一股”。《读者》的转型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过去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现在的综合阅读服务商来转型。在《读者》编辑部看来,
改革开放使这本杂志出现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不同的发展诉求。
2018年1月,《读者》荣获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2019年6月,《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0亿册。同年12月,《读者》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600万。
2021年4月,《读者》创刊40周年。7月,读者杂志社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社
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在40多年的发展中,《读者》杂志已经形成了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良性循环,是名副其实的“双效”期刊。
截至2024年5月,《读者》非常重视媒体融合发展,除优化传统业务外,还着力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知识服务,用技术赋能内容,打造融媒体平台,《读者》全媒体平台覆盖千万以上用户,
微信公众平台拥有高黏度粉丝近700万,实现了由内容提供商向综合知识服务商的转变。
版本发行
版本信息
线下,读者出版集团创造性推出“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阅读角”“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继续创新和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尚。延伸出《读者》大字版、校园版、繁体字版、乡土人文版、海外版、盲文版、藏文版等多个系列。
创刊以来,《读者》正像她的刊标“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不断将最精彩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封面设计精美,排版简约大方,内容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深受国人喜爱。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读者》系列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
栏目方向
《读者》杂志主要刊登其他报刊、书籍已发表的精彩文章,刊登的文章涉及到文学、艺术、评论、故事,联系生活的科普小品、心理咨询。《读者》杂志的读者对象以社会各界群众、青年和知识界为主。
发行信息
《读者》杂志出版社与
中国邮政及发行商紧密合作,通过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发行。1995年《读者》月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1年以来,读者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创新,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举措。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但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持续攀升。
2002年10月月发行量突破600万册大关,创历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万册大关,11月达到创纪录的806万册,同比增长近200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读者》杂志的广告经营额也稳步上升,2002年广告经营额达2800余万元。与此同时,《读者》杂志年利税也达到3000余万元,增长40.9%,创造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读者》已经成为
甘肃省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品牌。据数据统计,《读者》杂志2000——2010年已连续十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
2009年7月,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与
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举行《读者》杂志合作发行签约仪式。这是中国国营出版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与
民营企业探索合作的重要事件。
2014年8月,《读者》杂志将以繁体字版在台湾发行,发行字号为“台湾地区行政机构新闻局局版台陆志字第0001号”。在台湾发行的《读者》杂志与大陆发行的版本内容大体一致,但将上、下月刊合为月刊。
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月发行量最高达132万份,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据2019年8月31日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读者》载文量为1248篇。
收录情况
《读者》杂志被
龙源期刊网全文数字化收录,被超星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收录。
期刊治理
组织部门
截至2024年5月,读者出版
集团公司设有7个职能部门、2个期刊出版单位、1个教材出版发行单位、1个
新媒体运营单位、1个文化创意工作室、1个古籍数字科技中心、13家全资子公司、3家
控股子公司、参股9家公司,在职员工500余人。
创办人员
主要人员
杂志文化
形象标识
刊徽
《读者》的标识是一只小
蜜蜂属的图案,其含义为蜜蜂采花,传播花粉,引来的是百花盛开,得到的是蜂蜜,如果说小蜜蜂给人类提供高营养的物质食粮,那么读者给予人们的是真善美的精神食粮。
刊名
《读者》:《读者》刊名题写于1981年
春节前后,由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杂志宗旨
办刊宗旨: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和“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社会和民生,创办了“文苑”“话题”“人世间”“
意林”等特色栏目,以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因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众多读者的成长记忆。
办刊理念
办刊理念:高雅、清新、隽永。
多年以来,《读者》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以高雅、清新、隽永的办刊理念,传递真、善、美的精品内容,不断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正能量,给快速变革时代可能自我迷失的人们提供人生指南,充分展示价值坚守与人文关怀。
成就荣誉
公益活动
“读者林”是《读者》杂志社和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出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读者》杂志,倡导环保意识、动员广大读者、捐款保护母亲河。2000年2月,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读者》杂志社开始联合举办“保护
母亲河共建读者林”活动。自该活动推出以来,参与捐款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募资500多万元。“读者林”既是公益事业,同时又加强了《读者》和读者的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2009年8月,《读者》杂志社举办了“回报读者公益行”活动。2012年,《读者》杂志社举办了二届“读者杯”感恩母亲爱心公益短信征集活动。2016年5月20日,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读者》杂志社发起“圆梦光明宝宝行动”
儿童弱视儿童征集义诊活动。
影响评价
社会影响
《读者》博物馆
读者博物馆于2021年8月建成开馆,位于
兰州市城关区读者大道568号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A座办公楼负一层,占地面积965平方米。展陈以时间为主线,按集团业态分布,分为序厅、第一单元“同心创业·薪火相传”、第二单元“锐意进取·茁壮成长”、第三单元“发愤图强·走向辉煌”四大板块,陈列了各类珍贵实物展品2000余件,囊括了读者出版集团72年发展历程中出版发行的图书期刊、文件书稿、读者书信等大量
历史材料原件。
2021年8月21日,位于兰州市的读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读者博物馆中收集、陈列了诸如《读者》第一编辑室、第一台印刷机、第一本杂志等,还有多年来为《读者》付出时间和心血的人物图片集。《读者》杂志自创刊以来,注重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40几年来,《读者》取得了诸如单月发行破千万,累计发行超20亿等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家喻户晓的读者品牌,书写了中国期刊史上的传奇。
海内外俱发展
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迄今已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来,《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作者和编者们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这种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读者》杂志已在海外成功出版发行,包括北美、东南亚、
欧洲、澳洲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读者》在海外市场提供了较为人性化的服务,不仅主刊专门为不同地区华人印制了简繁两种中文字体,还拥有维文版、盲文版,开发了藏文、蒙文、朝文版和外文等多种文本,而且由当地自己出版发行,较为方便。
社会评价
《读者》对人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在创刊时,就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无数人身上找到了心灵契合点,它的外面是“西装”,但它里面是
中原地区的儒学思想。(兰州文化旅游评)
《读者》在创刊的过程中就确立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杂志的发展过程中,杂志内容和栏目都在变化,但这个办刊宗旨一直坚持了下来。在采访中,《读者》杂志社的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光明网》评)
《读者》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呢,就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读者》注意了人们对软性读物的需求。从《读者》能够读到‘真善美’的追求,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很有特色。(民俗学专家、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柯杨评)
《读者》在文化产品中又进行选择,重新归类,适应了这个时代阅读的需要,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李文教授评)
至今家里的书架上还陈列着至少三四十期的《读者》。或者是由于其中有的文字内容是他所喜欢的,或者是由于这些杂志中有优美的插画。他想,当初创办《读者》的那些人一定是想要为那些喜欢读好书、好文章的青年们尽一份力。(作家
梁晓声评)
1981年,《读者》在
兰州市黄河之滨创刊。悠悠40余载,文与图在一代代编辑手中精雕细琢,“文精图美”的鲜明风格让这本杂志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中青网》评)
相比于优美的文字,犀利、独到的观点更具有吸引力,总是一味的阐述哲理,很容易被视为无用的“鸡汤”。但是,能引起大范围讨论的话题多少都具有争议性,对于《读者》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内容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做法的确让《读者》少了风波官司,却也间接失去了个性,自身的诸多限制,导致它很难借鉴其他新媒体的成功道路。(《新浪财经》评)
在读者心中的地位越发牢固。岁月洗涤,沉淀的是精华。几十年来,多少期刊如白驹过隙、如流星划过,唯有《读者》历经岁月风霜,愈加醇厚绵香,以一枝独秀的风姿深深植根于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甘肃日报》评)
从两个人的编辑部到全国
期刊界领跑读物,《读者》相伴你我近四十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读者》始终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坚守正能量的传播。(《新华社》评)
相关产品
读者传媒在2010年便成立了子公司读者数码,并推出了“读者”电子书、“读者”手机和“读者”
平板电脑。截至2015年11月,读者数码已经成功研发并推出了8代电纸书、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同时将最新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科技成果运用到文化出版领域。
读者手机
第一款
2012年,读者集团推出定制版智能手机,于10月19日在上海召开产品发布会,读者手机是由“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这款手机称为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i800挚爱,是由《读者》杂志与国内通信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斐讯(PHICOMM)共同推出的。
第二款
2015年11月,《读者》杂志研发的“读者阅尚DZS2”智能双屏手机亮相第十七届高交会。据悉,这是
亚洲第一款双屏智能手机。“读者阅尚DZS2”智能双屏手机的亮点是采用了正面5.2英寸的IPS高清屏和背面的4.7英寸电子墨水屏。
平板电脑
2014年8月18日,名为“沃·读者”的可通话
平板电脑在兰州进行了首发。“沃·读者”平板电脑配置7.85英寸IPS高清大屏、7.8毫米超轻薄机身、极速4核顶级处理器支持通话(联通3G版),内置读者30年杂志和读者云图书馆等内容。该平板电脑的发布,会推动
甘肃省新闻出版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甘肃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沃·读者”成为陇上书香的最有力传播者。
2015年8月,读者传媒读者数码推出高端商务办公平板电脑DZ108。8月17日,《读者》联合
微软、
英特尔共同研发推出的高端商务办公平板DZ108在兰州举行首发式。这标志着《读者》面对当下“互联网阅读”冲击“纸品阅读”大趋势,“探路”新媒体转型的篇章翻开。
参考资料
公司简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官网.2024-06-19
组织结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