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至元七年(1270),朝廷征召,未赴。元至元十年(1273),
孛儿只斤·忽必烈派协律郎申敬来召,又以疾辞。十一年(1274),太子下教
中书,像
刘盈聘四皓一样,再聘用他,勉强至京师。时议设立取士科,恭懿建议“今欲取士,应当诏令有司,荐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试以经义,论时务策。能从事实学,则士风淳朴,民俗趋厚,国家得才。”被采纳。不久归乡里。十六年(1279)应召授太史令,同
大学士许衡、天文士
王恂、
郭守敬等人修定时历,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创立新法,精思测算,修成《授时历》。历成辞归。后三次召用,皆不赴。
自幼读书,随父避乱,从不废弛学业。家贫,乡邻接济皆谢绝不收,亲身劳动维持生活。闲暇时则研读群书,尤精于《易》《三礼》《
春秋》,尔后又研读《
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小学》《
近思录》等书。“志于用世”,“耻于章句”,逐渐形成自己“穷理反躬,一乎持敬”的关学主旨,成为元代关学复起的重要人物。从学者甚众。著有《潜斋遗稿》多卷。谥号文康。《
元史》有传。
杨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学强记,日数千言,虽从亲逃乱,未尝废业。年十七,西还,家贫,服劳为养。暇则就学,书无不读,尤深于《易》、《礼》、《春秋》,后得
朱熹集注《
四书》,叹曰:“人伦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此书矣。”父没,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居丧尽礼。宣抚司、行省以掌书记辟,不就。
至元七年,与
许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
中书左丞,日于右相安童前称誉恭懿之贤,
丞相以闻。十年,诏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书,俾如汉惠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遣郎中张元智为书致命,乃至京师。既入见,世祖遣国王和童劳其远来,继又亲询其乡里、族氏、师承、
子姓,无不周悉。十二年正月二日,帝御香殿,以大军南征,使久不至,命之,其言秘。
侍读学士徒单公履请设取士科,诏与恭懿议之。恭懿言:“明诏有谓:士不治经学孔孟之道,日为赋诗空文。斯言诚万世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举有行检、通经史之士,使无投牒自售,试以经义、论策。夫既从事实学,则士风还淳,民俗趋厚,国家得才矣。”奏之,帝善之。会北征,恭懿遂归田里。
十七年二月,进奏曰:“臣等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旧仪难用,而新者未备,故日行盈缩,月行迟疾,五行周天,其详皆未精察。今权以新仪木表,与旧仪所测相较,得今岁
冬至景及日所在,与列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极之高下,昼夜刻长短,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推算成《辛巳历》。虽或未精,然比之前改历者,附会
历元,更立日法,全踵故习,顾亦无愧。然必每岁测验修改,积三十年,庶尽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专其职,测验良久,无改岁之事矣。”又《合朔议》曰:
日行历四时一周,谓之一岁;月逾一周,复与日合,谓之一月;言一月之始,日月相合,故谓合朔。自秦废历纪,汉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间,或有二大者,故
日食多在
晦日或二日,测验时刻亦鲜中。宋
何承天测验四十余年,进《元嘉历》,始以月行迟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三大二小,时以异旧法罢之。梁虞广刂造《大同历》,隋
刘焯造《皇极历》,皆用定朔,为时所阻。唐
傅仁均造《戊寅历》,定朔始得行。
贞观十九年,四月频大,人皆异之,竟改从平朔。
李淳风造《麟德历》,虽不用平朔,遇四大则避人言,以平朔间之,又希合当世,为进朔法,使无元日之食。至一行造《大衍历》,谓“天事诚密,四大三小何伤。”诚为确论,然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历,一依前贤定论,推算皆改从实。今十九年历,自八月后,四月并大,实日月合朔之数也。
详见《郭守敬传》。是日,方列跪,未读奏,帝命
许衡及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劳也。”授集贤学士,兼
太史姓院事。
十八年,辞归。二十年,以
太子宾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馆学士、领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议中书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