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江
中国香港音乐家
吴大江(1943年11月13日—2001年9月4日),中国香港著名音乐家,民族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汕尾市,筝演奏家水文君为其妻子。1958年加入专业文化表演团体,1962年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亦在演奏会、电台、电视等演出,并为电影配乐,先后有百多部,较有名的有《侠女》《萦》《瀛台泣血》《新红楼梦》《射雕英雄传》《烈火》《大军阀》等,还为多部电视剧集配主题曲。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大江自小酷爱音乐,十五岁时加入了一个专业的文化团体(广东歌舞团),得名师马思宫指导学习小提琴二胡乐理,并随团到处演出,获得不少演奏经验。其后又得彭修文指导学习作曲法及各种乐器演奏法。十七岁时,以一曲《南海之歌》获作曲奖,已展露其音乐创作天份。
演艺经历
1960年代到香港,曾住屋、卖血,经介绍在酒楼夜总会乐队演出、为电影配乐。1963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多位国乐前辈赏识鼓励,开始为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努力。他曾被邀担任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组的讲师,亦曾在清华学院任教。后加入邵氏兄弟做电影配乐工作,自1969年开始,他曾先后为各大电影公司担任电影音乐作曲和配乐工作,共有百部之多,包括《侠女》《缇萦》《大漠英雄传》《瀛台泣血》《红楼梦》等。此外,又曾替多部电视片集配主题曲,这些影视产品在当年畅销东南亚各地。由于他所写的配乐别具风格,为此,吴大江的名字亦广为各地所熟悉,为他日后到新加坡发展铺下伏线。
1974年移民新加坡,出任人民协会华乐团指挥一职。1977年香港中乐团公开招聘职业乐师,吴大江受聘成为音乐总监及指挥,期间着手职业化香港中乐团:招聘乐师,定期练习,安排乐团到海外演出,并且制订乐团座位标准,并实施委约创作制度,以合约形式邀请作曲家创作新曲,中乐新曲数量从此大增。1985年5月约满后离职。
1985年6月吴大江音乐总监一职约满,只改为邀请吴大江出任“首席指挥”,吴大江撕毁首席指挥合约。1986年到台湾出任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一年后卸任,从此定居台湾。
创作风格
吴大江的作品形式极多。除电影、电视音乐外,既有大型的中、西管弦乐曲,也有较小型的中乐获奏曲,更曾以新手法改编大量中国民歌及戏曲。除了作曲与指挥外,他更擅长演奏多种中国乐器,尤以板胡二胡的造诣最深,曾为唱片公司灌录多张唱片。1981年在第六届亚洲艺术节发表的大型民俗音乐大合奏作品《缘》,于198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首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协会主办的国际现代音乐交流会(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获选入前十五名。代表作品有《新加坡啦》《椰林舞曲》《麦里芝池畔》《倚门望》《天净沙》,舞剧《东海奇缘》和改编作品《梁祝》高胡协奏曲
吴大江的音乐创作,基本的原则是将西方的理论,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套入中国的乐曲。他创作的重点在于中国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他首先肯定传统音乐的价值,套入西方先进的作曲理论,尽量发挥中国乐器新的演奏法,以及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扩大中乐曲的表达。从吴大江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一直极力推进中乐器的演奏法改革,探索新的音响组合,以求产生新的音色。如何使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创作目标之一。从他的西洋管弦乐作品中,则较注重去表现不同国家的地方民族色彩。
另一方面,他的音乐,一般都对形象加以著意的雕琢,颇为形象化,且多对敲击乐的运用加以发挥。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又常能予人以新鲜感,带有趣味性,生动和活泼的性格,例如《椰林舞曲》中创用椰壳为敲击乐器,《麦里芝池畔》、加上雀鸟的叫声,都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当然,吴大江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为职业化的香港中乐团奠下稳健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推动交响化的民乐作品方面,影响尤为深远,他所创作的《缘》更充分发挥将现代乐风引入民乐作品的效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