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塔拉农场,位于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农场,白音塔拉”是
蒙古语,意为“富饶的甸子”。全场辖8个分场,11个自然屯,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万亩。2010年全场总户数1998户,总人口6606人,其中
蒙古族5242人。
白音塔拉农场位于科左中旗东南部,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
保康县90公里。农场东部与吉林
双辽市接壤,西与
门达镇相邻,南以大郑线铁路为界与
科尔沁左翼后旗额莫勒苏木相望,北以西
辽河为界与
巴彦塔拉镇毗邻。地理坐标北纬43°34′—43°40′东经123°07′—123°24′,海拔137—145米。总场场部位于场区西部,国道G303线512公里处。建场前,此处是一片被
西辽河水多次冲击淤积而成的沼泽类荒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草茂盛。
1954年3月,自治区政府对这片地域经先后三次进行考察论证。当年5月批准正式建立农场,当时名称为“
内蒙古自治区国营巴彦塔拉机械化农场”,由自治区直辖。1957年3月,自治区政府将农场移交
通辽市管理,更名为“哲里木盟国营巴音塔拉农场”。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农场并入
科尔沁左翼中旗火箭人民公社,取名农场管理区。1959年春,上级指示农场恢复独立经营,同时划进五个农业社:红星社、民主社、和平社、双兴社和福兴社,即现在的二分场、五分场的少海吐村、六分场、七分场和八分场,共六个自然屯,划进面积80.7平方公里,水面0.9平方公里,隶属于科左中旗领导。1965年开始农场属地不变,但业务上归盟农牧场管理局领导,成为双层领导体制。1978年直接划归哲盟农管局领导,场又更名为“哲盟国营白音塔拉农场”。随着时代发展,1999年起“国营”亦被“国有”所取代。2002年,
通辽市农牧场体制改革,实行属地管理,农场又归属于
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导,名称为“科左中旗白音塔拉农场。
2012年全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总量完成1.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00元,新增高效节水高产吨粮田2万亩,粮食总产完成1亿斤。
黄牛存栏3500头,新建规模养殖场1个;新农村建设及
秸秆养牛示范村1个;收缩转移战略工作落实国
省干线公路两侧治理50000亩,生态造林4000亩;劳务输出任务1679人次、人数1093人,劳务输出收入2207万元;扶持并稳定解决温饱脱贫100户、420人口,扶持养殖户100户;危房改造任务120户;民生指标完成场区供水工程。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完成稻田养鱼500亩,培植壮大养牛大户16户,高速公路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的生态治理任务;扶贫开发与新农村整村推进项目相结合,集中力量抓好落实。
白音塔拉农场场区西部系
西辽河冲击平原,属冲击土类草原栗钙土,土质肥沃;东部是高原平原草地,属风积型沙丘,起伏不平。北侧为西辽河主干道,域内有哈达江、清河等河流流经并注入西辽河。自然湖有荷花湖、羊泡子、白坟泡子和少海吐泡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