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誉(1910年3月3日-1984年),自称江誉球,别字江枫。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南海市)叠江头(一说张槎[chá]塑边),生于河南“太史第”(时属南海县),翰林江孔殷的13子,故艺名“
南海十三郎”。
香港特别行政区二三十年代著名粤剧编剧家及电影剧作家。
江誉缪自小常模仿粤剧语言,连日常讲话也爱用唱腔。自被南武中学开除后,更加潜心研究粤剧,经常自演自唱,加上江孔殷在海珠戏院长期订了几个座位,让江誉缪有机会观摩到许多名伶的演唱,各种唱腔做工、名家腔喉、名角唱法、戏路,他无所不晓。1930年上半年,“觉先声”第一届班率先搬演江誉镠编撰的《心声泪影》《红粉金戈》。而《心声泪影》一炮而红,奠定了江誉镠在编剧界的地位,“南海十三郎”之名,不胫[jìng]而走。此后江誉缪与
薛觉先合作,编有《引情香》《秦淮月》(改编自电影《沙漠情花》)《梨香院》(上下卷)等。
南海十三郎为一代编剧奇才,
杜国威为编舞台剧及电影剧本《南海十三郎》,以艺术加工结合事实,搬演其生平事迹,一演再演,均轰动满座,大获好评。1984年秋,江誉镠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江誉镠的启蒙老师是何天辅。他自幼目力即不够锐利,往验视力,始知为
远视加散光,并非近视,乃于精益眼镜公司配一金框眼镜。自小即从
陈桂生学习《
资治通鉴》,每年暑假则专攻国文,又拜
张劭[shào]闻为师学《
孟子》,从区奉吾学《离骚》,从傅朝选学《
唐宋八大家文钞》,从区大典太史学《
诗经》及《
四书》,从黄艺博与陈柏仪学《词选》,并曾习
德语于
张竹坡;而自学词赋,亦有心得。十岁时,江誉镠在
南武小学读书,约十二岁升读岭南附中,与名儒蔡乃后人蔡德荣同级共读,同宿舍者有冼[xiǎn]星海和谢恩禄牧师之子谢志理。江誉镠于此时受洗归信
基督教。后因中学一年级中文科不及格,
江孔殷决定安排江誉镠转往城西中德中学学习德文。专聘傅朝选为私人中文专席,指导江誉镠学习中文,又聘英文教师为
私塾专席。
创作经历
江誉镠约十四五岁,心性未定,贪玩疏懒,在香港又乏人管束,学无所成,独喜阅读与剧艺。时校中为筹款赈助
西江水灾,聘“寰球乐剧团”义演,班主何浩泉为江誉镠表亲,邀请他撰一新剧义演。江誉镠根据
莎士比亚的《随汝喜欢》改编成《寒夜箫声》,此剧虽始终没有搬演,但作为江誉镠编剧之始,别具意义。
30年代初,江誉镠考入
香港大学医科,为追一位女子阿莉,放弃学业,追到上海,但阿莉不领情。江誉镠刚好遇到上海“一_二八”抗战,他的九兄江誉题,是抗日英雄
谭启秀的副官,英勇杀敌,令他深受鼓舞,跳出感情的泥沼。后回到
广州市,在女子师范担任数学教师。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局势不稳,江誉镠由沪返粤。在省立女子师范任教期间,与林英排演《琼箫怨》《寒江钓雪》《过垂虹》,与学生作业余演出。江誉镠自谓这是个人从事
粤剧之始,又在古典名篇《
孔雀东南飞》中得到启发,编撰《梳洗望黄河》。1934年,江誉镠雄心万丈,斥资自组以
陈锦棠、
李艳秋为台柱的“大江南剧团”,编演新剧《天下第一关》第一集(即《明宫英烈传》)、《天下第一关》第二集(即《残花落地红》)、《莫问侬归处》。可惜资金短绌[chù],周转困难,“大江南剧团”不久改组为“新宇宙剧团”,也苦无盈余。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江誉缪再次去香港,参加“时代剧团”,演出曹禺的《雷雨》等
话剧。江誉缪编写借古喻今的戏剧给剧团演出,一出《莫负少年头》,演的是岳飞抗金故事,鼓动抗敌救国。并常来往于穗港两地,参加广州的救亡运动。1938年10月,
广州市沦陷,江誉缪继续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写抗敌剧本。
1940年,
广东省省长李汉魂邀请江誉镠去
韶关市,投入
关德兴的“救亡粤剧团”,担任编剧。1945年,江誉镠在军旅中染上
疟疾,加上缺乏营养,乃带病返后方演剧。稍得休养,但精神已出现问题,常常感到有
火炮轰炸,又误以为敌军追来,即在演剧时听到锣鼓声,也误以为是敌人发大炮之声。1947年,江誉谬回广州,火车路经增城石滩桥时,忽然堕下河滩(一说自杀,一说被人推下),被一位农场工人救起,送回“太史第”,虽经河南红十字医院救治,脑震荡始终难痊愈,经常失态。稍为清醒时,他又摇笔创作,但已大不如前。
患病后经历
1949年,内战影响所及,广东局势不稳,江誉镠回到家乡南海边乡居住约半年。这年冬天,江誉镠只身前往香港,住宿无定,衣食无着,又无工作,在中环区流浪。幸遇故人
刘耀枢,为他在大道中鹿角酒店租一房间,并赠给他大衣,每日必相偕到永吉街陆羽茶室吃八宝糯米饭及点心。江誉镠又曾寄居于莫康时家、
薛觉先家,不久精神病发作,复流浪街头,亲友均不敢接近。
在街头流浪数年后,1953年10月26日,江誉镠在大道中高茶楼附近对路人大声演讲,大批路人围观,英警带返警署,经判断为精神病发作,乃转送高街精神病院。自此,江誉镠精神状况时好时坏,曾多次出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约1955年、1956年,江誉镠辗转得知父亲
江孔殷在家乡逝世的消息,精神大受打击,精神病发作。江誉镠自尊心甚强,加上精神状态不佳,对亲友金钱上的接济均愤然拒绝。
1960年1月,江誉镠病愈出院,先往妹夫郭文泰罗便臣道妙高台之家,对记者表示希望继续编剧。2月,江誉缪与
白雪仙茶聚于
浅水湾,席间谈到
粤剧“话剧化”的问题,又提及“仙凤鸣”的《
白蛇新传》。3月中旬,往中华总商会参观守拙斋所藏百粤名贤书画展,江誉镠题张应秋《牡丹图》的题词刊于3月19日的《
华侨日报》“名流作佳题”条目下:“世论花花轴,为王亦为民。异种宝山返,依旧在人间。
1964年2月11日至1965年3月31日,江誉镠在《工商晚报》上撰写专栏,栏目先后换过四次,即:《小兰斋主随笔》《后台好戏》《梨园趣谈》《浮生浪墨》。文章为江誉镠回忆个人和江家往事,并有大量梨园掌故,成为研究他一生重要的史料。
1976年至1977年间,江誉镠因精神问题再度入青山医院,住院期间,以其父江孔殷昵称“江虾”自称,对来访者有时爱理不理,甚至会拒绝记者到医院采访,还打电话给当时由
美国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侄女
江献珠,说记者打扰他的生活。
逝世
1984年江誉镠病逝于玛嘉烈医院,终年74岁。
个人作品
江誉镠为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二三十年代著名
粤剧编剧家及电影剧作家,一生编写过一百多部剧本。剧作有《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七十二铜城》《女儿香》《梁红玉》《燕归人未归》《李香君》等。编剧有《儿女债》《万恶之夫》《百战余生》《公子哥儿》《最后关头》《女儿香》《一代名花花影恨》《夜盗红绡[xiāo]》《赵子龙》《花街神女》《新女儿香》)等。
人物生活
名字由来
江誉镠,生于1910年3月3日,即农历庚戌年一月二十二日,又以巳时生,巳时属蛇,故家中大凡以蛇宴客,均由江誉镠侍侧。名“誉镠”,取“百忍作金,始可交友”之意;一作“誉球”,取“誉世之显达,毋择东西半球”之意。江誉镠在
江孔殷的子女中排行十三,“黄镖”“南海十三郎”“江枫”“南海江枫”“小兰斋主”均为其外号或笔名,而以“南海十三郎”最广为人知,或有简称为“十三郎”“十三”,或有冠以其本姓作“江十三”。
家庭关系
江誉镠的亲母杜秀兰,本为江孔殷的外室,十七岁时在
广州市黄沙丛桂西街生江誉镠,产后不治。其父江孔殷对江誉镠疼爱有加,带他归江家交由众母及乳娘周氏抚养。江孔殷素来注重子女教育,礼聘名师自设书塾供子女读书,江家子女均幼承学教。江誉镠的启蒙老师是何天辅。
恋爱往事
1962年3月下旬江誉镠在
九龙一茶楼内接受潘思勉的访问,除谈及编撰电影剧本的计划外,还大谈个人的三次恋爱经历:初恋是与辅仁大学校长之女相恋,唯因女方家庭欠下巨债,只好以女嫁一大富翁。第二次恋爱即他在
香港大学读书时,与在广州读医科的陈马利相恋。第三次则与梁静贤相恋,梁氏深爱艺术又
爱慕南海十三郎,唯因女方家长反对女儿与戏行中人交往,梁静贤最后嫁给了一个军长。
相关事件
江誉镠的十一姐征,喜欢创作
粤剧,但那个时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
薛觉先的首本戏《女儿香》,就是江畹征创作,经江誉缪润色,而以“南海十三郎撰剧”问世。这出爱情悲剧,久演不衰,有人改编拍成电影《
新女儿香》,由
任剑辉、
伊秋水主演;后来又有人改编为《血洗定情剑》,由
倪惠英主演。
人物评价
江誉镠为一代编剧奇才。是香港二三十年代著名粤剧编剧家及电影剧作家。江誉镠自幼失去母爱,又受到众多庶母与异母兄弟的白眼,因此养成孤僻、反抗的性格。江誉镠个性清高,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但有一颗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