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北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阳北塔,位于中国北塔区,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高26米,七级八角,砖石结构,铁顶。塔身在资江邵水汇流的北岸,与武冈凌云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处古塔“国宝”,邵阳北塔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地理环境
邵阳北塔,位于中国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在资江和邵水汇流的北岸,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
交通:出租车,起价7元。
布局结构: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
历史沿革
我省唯一一处古塔“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市辖县级行政区———北塔区便因其而得名。
隆庆四年(1570)吴兑、高冈凤等筹建,明万历元年(1573)动工,万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第二层墙间,由铁片楔紧的石碑,载工匠姓名。塔内空,有砖砌旋梯登塔顶。1944年,日寇空袭,一铁宝瓶震落,重500千克,塔一角被宝瓶撞坏。逐层每角原配有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建筑特色
建塔源自天竺之国。然而中国化的塔的建筑,已不限于宗教之义,它成为装点江山和城市文化的象征。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市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
主要景观
人文胜景
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镇江市人大错和尚钱邦芑(音“起”)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而今它雄立资江北岸,不失为宝庆古城一大人文胜景。
北塔区处于资邵二水汇合处下游,既与武冈凌云塔对峙,又与对岸砥柱矶上亭外亭和关圣殿等古建筑隔江相望,形成一幅绝妙图画,素有“天开画图”之称。
清人吴德襄亭外亭联云: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把这一如诗如画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塔北碧水茫茫,衬托着兴平北塔雄姿,真是另有一番情趣。
江流千古,塔影千古。经历400余年风雨的北塔,雄姿依然。
古塔美景
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清末徐小松曾为亭外亭撰名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登塔而望,碧水古塔,资江如带,龙山如画,月朗风轻之夜,塔影倒映资水,有姗姗过江与南岸双清亭相会之态,极富诗意。
北塔系楼阁式砖塔,外观八面七层,塔身通高37米。塔底南面设半圆券顶大门,大门两侧以半圆形青砖筑倚柱四通,上方筑门檐,重檐翘角,出檐饰砖磨如意斗拱。
自大门入塔,沿塔内折上式甬道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上,可通达顶层阁室及南、北大门;底层外壁则嵌有《修砌北塔石碑记》,塔砖上多模印有“万历元年信士施砖”等字样,至今笔画显豁,字迹清晰可读,为明代砖塔的断代等课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登临塔顶,可见八角攒尖顶,原角上均饰有铜铃,微风轻拂,声音悦耳。尖顶上三个铁铸呀呀葫芦宝瓶收刹。抗日时期,日本飞机投弹撞落一宝瓶。
而今,塔顶上有一株5米高的黑胡椒树,垂垂而立,四季常青。仲夏深秋,邀二三知己,登塔远眺,但见资江浩浩,城廓历历,四方风物,尽收眼底,邑人邹汉纪有《北塔诗》云:振衣同作出林游,塔势高寒峙邵州。鸟道盘桓人向背,云林平绕气沉浮。江天漠漠双鱼挺,风日迟迟一荻洲。世事由来苍狗似,登临休动古今愁。
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
如今,邵阳市人民政府已规划以北塔区为中心修建北塔公园,市委、市政府已将北塔周围400多亩土地划为北塔公园用地,并划拨30余亩土地作为北塔文物保护用地,将北塔及其保护范围列为一级保护区。兴平北塔公园和北塔文物保护区内的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环境优雅的北塔保护区将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活动
历史资料
中国古塔的建筑历史中,关于塔有佛塔与景观塔之分。景观塔的建筑,其实还有着镇守一方平安的寓蕴。北塔就是建在资水岸的一座镇江市之塔,它是在江水上讨活的船工们祈求平安的寄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佛语注定着佛塔必是七层的建筑层次,北塔当然是在"救"湍急资江河湾中的船夫,于是它依佛塔七层的造构,耸立在资江急弯处的河湾北岸。
北塔,从此成为邵阳资江岸边人们、水上船夫们心中的保护神,精神的支柱。宝庆府境内有通航河道22条,共长1420公里。各州县的农产品及表芯纸、煤炭、大条钢均以木帆船载运。通过资江干流运销省内外。竹木分别在资水与巫水扎成大型排筏,经洪江市常德市益阳市过洞庭,运销汉口等地。尤其是用毛板船运煤炭至益阳、汉口后,船主是先卖煤,再将空船卖给拆板厂。
这种连船带货一齐卖掉的独特水运方式,在资江水运中持续百年,主要原因就是宝庆府盛产竹木,二是逆水返回成本太高,船夫们也太累。然而,宝庆府境内所需的物质如淮盐,粮食及手工品等又不得不溯资水而上,运至境内。在陆内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的那时,资水几乎成为宝庆府物流人流的动脉。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建筑特色
主要景观
人文胜景
古塔美景
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
文化活动
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