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皮城遗址
河北沧州市南皮县的遗址
南皮县城东北五公里、张三拨村西是南皮故城遗址,人称古皮城,方圆400多米。这里在春秋时期是燕、齐两国的交界之地,齐桓公为征讨山戎,曾在这里修缮皮革,故此城得名皮城。
公元前221年,秦王秦始皇横扫六合,将天下九州归为一体,实行郡县制,分36郡,南皮县首批入围置县,由此,南皮古城成为沧州市境内最早的一座城,而且唯有南皮保留县名至今,而且是秦朝置县存留至今的中原地区仅有的56个古县之一。东汉延光元年(122年),渤海郡府由浮阳(今沧县旧州)迁到南皮,一直到北魏太安四年(458年),渤海郡治由南皮迁至东光县,南皮作为勃海郡的郡治前后达500年之久。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前681年),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为给军马修制皮革盔甲,筑建凉皮亭(又称北皮亭),遂称皮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皮城设南皮县(因位于凉皮亭以南而得名),隶属于巨鹿县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设勃海郡,下辖南皮县(古皮城)。
东汉延光元年(122年),渤海郡府迁到南皮。
三国时期(220年—266年),南皮属魏国。
晋代初期(266年—227年),南皮属冀州勃海郡治辖。
晋朝咸宁三年(227年),南皮改为勃海郡。
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并入清河郡
太安元年(302年),重设勃海郡,郡府设在南皮。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
太安四年(458年),渤海郡由南皮县迁至东光县
东魏时期(534年—550年),南皮县城遂向南移址,原城即废。
1985年,南皮县专业文化工作者对古皮城遗址进行了实地测量。
1990年,在古皮城遗址内发现釜内托、铜箭镞、唐三彩等文物。
遗址特点
古皮城遗址呈方形,东西长465米,南北宽426米,面积19.8万平方米。北城墙残高3—5米,墙厚20米。城东北隅有高出地面8.5米的“望海楼教堂”遗址。城四面有城门(缺口)宽27—28米。城墙为土筑,东、南两面城墙已残存不多,消失部分长达349米,北、西两面城墙相对保存较好,高度参差不齐。城内有东西纵贯土路一条,人行小路两条。
文物遗存
古皮城遗址城内遍布灰、红陶(绳纹、方格纹、菱形纹)碎片,发现釜内托、唐三彩、陶罐、铜箭镞、铜鼎、铜镜、铜钟青铜鎏金镶玉枕器、玉璧、玉棒等文物。
研究价值
古皮城遗址是千年古县的发源地,为研究南皮县悠久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证,有助于开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虽历经风雨沧桑二千余年,饱受自然和战乱损害,但大部城墙保存尚好,尤其大量遗物遗迹的发现,为研究河北省沿海一带秦汉城垣建筑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4年12月,古皮城遗址被沧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皮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设立保护范围:以四边城墙外沿为基线外扩6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线为基线外扩500米。
2016年,政协南皮县委员会对古皮城遗址保护提出建议: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挖掘古城文化内涵,落实经费保障,采取保护措施,完成保护级别升格。
历史文化
齐征山戎
姬阆阆十三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向齐求救。“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定,史称“齐征山戎”。齐征山戎在古战争史上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中原势力延伸到滦河流域和辽西地区,原来聚居于此的山戎族群则继续向外迁徙,隐入茫茫草原。地处燕赵大地的沧州市,留下许多和这场战争相关的遗迹,南皮古城便是其中之一。相传,齐桓公北伐山戎到达南皮县后,给官兵修制皮革而筑城,因城北有北皮亭,故名新城为南皮,史称古皮城。
南皮迁城
古皮城东观海、西临漕、南望齐、北朝京,素为兵家争锋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在该地置南皮县。一种说法认为,古皮城一直兴旺到东魏时期(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那时,古皮城经历战乱后损坏严重,不得已南迁。
关于迁城,南皮人有句古语:“先有兴化寺,后有南皮城”。证明在东魏迁城以前,南皮新城就是一个聚落,并建有佛寺。兴化寺就是其中之一,寺院遗存有南皮石金刚
文物名迹
南皮县城内文物名迹众多。古皮城遗址城南500米外,有假粮台数个,传为曹操袁谭所筑。古皮城遗址西侧有土丘,为石崇宅,有绿珠楼遗址(石崇虽系南皮人,其金谷园墅应在洛阳市,此址或为绿珠曾住,亦寓时不久)。城西有范丹居,城南有隽不疑墓、城北有射雉台等遗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古皮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城北偏东6千米,张三拨村西约300米处。
交通
沧州市——广场街——解放西路——朝阳街——黄河西路——迎宾南大道——104国道——806县道——古皮城遗址。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