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年,距今519年,明弘治元年,
绍兴府推官(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周进隆,察民灶之情,于新塘之下筑塘界。以其姓周,名为“周塘”。系为解决军民争地之分界塘,非为御潮之用。塘南军民共用,其北(灶户)民用。
东段:今桥头镇(三管乡)洪家村,经桥头镇(三管乡)、
逍林镇、逍林镇(择浦乡)街,之浒山(白沙镇)上周塘止。西段:自宗汉东周塘起,往西经西周塘、宗汉(潮塘乡)百两桥、宗汉(新界乡)池头庵、天元镇(潭南乡)火车跟、周巷(云城乡)悦来市、谢家弄、周塘村、周巷(精忠乡)义让路、至周巷镇傅家村止。
1475年全国高考,
谢迁(1449-1531年),谢阁老,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1481年全国高考,
王华(1445-1522年),龙山先生,
王守仁(王守仁)的父亲,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1484年全国高考,
李旻(1445-1509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朱见深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榜中,其中
福建省中
进士的有:姚继、戴同、林谨夫、吴锵、张泽、林焕(
闽县)、
林廷玉(侯官)、刘琮(怀安)、郑昊、石壁(长乐)、欧信(连江)、方璋、周进隆、姚鸣和、黄华(莆田)、滕(
建安)、赖世传(清流)、
蔡清(
晋江)、胡询(南安)、吴泰(漳浦)、陈杰、
王淮(
福宁州),其中就有来自
莆田市的周进隆。
周进隆的家乡,福建莆田
黄石镇,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明代以来登进士第的就有56人。明代仅(清浦人)就有尚书、左右布政、
按察使周如磐、
翁世资、
周瑛、
周宣、
周轸、
周莹、周进隆等11人。
黄石古称水南,辖景德里、莆田里、连江里及国清里之塘头共二十六村,旧有人家延络数千户,境内屋宇相续,商贾兴盛,贸易吞吐,仅亚
泉州市。城之主脉俗传犹巨蛛结网如圆城,古有城山石刻,蕴藏黄石文献故事甚多,唐高僧妙应禅师谶云:“城山青,黄石出公卿。”山下多书香世家,周氏为读书仕族,祖上皆因父兄显隆而严于教,其弟子力学而工于文。如抚州
知府周莹、
四川省布政使周瑛、
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布政使周进隆、广东左布政
周宣、民事
主事周辙、
江西省按察使周轸,以及
户部尚书翁世资、
贵州省布政司参议翁世用、翰林检讨
翁瑛、
监察御史林道楠,均为清江村人,可谓科甲鼎盛,
进士辈出。
周进隆(1453—1520)字绍立。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
绍兴府推官、监察御史、太平知府、广西按察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等职。
监察御史:
朱元璋所设立的监察制度却打破了上述原则,监察御史品秩低微,仅仅才是正七品官,属于低级官员。但是,他们却赋予了监察检举那些“位高品尊”的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陈天子。另外,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
进士不能录用,这就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同时,监察官的升迁非常快,这对于监察官来说也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太平
知府:从四品。明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十一府,其中就有
太平府,府治在今广西省
南宁市崇左市(
太平镇)。现代的市古代称作府,最高长官称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广西按察使:相当于今“省高级法院”。明清官职,正三品,全名“
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当于於古代的“陈”,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司”。明朝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
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查惩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副使、事,分道巡察,《明史·职官志四》载,
洪武十五年,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为试佥事,每人按察二县,“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北平市、广西、
四川省、
山东省、
广东省、
河南省、
陕西省、湖广、
山西省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云南市政司……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以北平布政司为北京……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贵州布政司……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从二品)。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
宣播,下达于有司。凡僚属满秩,负责考察其称职与不称职,上报达吏部、都察院。每三年则率其府、州、县正官,
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等事。经历、
都事负责文书往来。
照磨、检校、典勘理卷宗,理问典刑名。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职掌虽与元行省有差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为省。
正德年间(1506—1521)在桂林,月牙、虞山、伏波、象山、叠彩、普陀、南溪、会仙等处均有题名或诗刻,还写有《成顺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