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是一位
比利时画家,生于1898年11月21日,逝于1967年8月15日。他的作品常常将熟悉的物体放置在不寻常的背景中。他的作品色彩鲜明,常以海和天空为题材,代表作有《风云将变》(1928)和《比利牛斯山上城堡》(1959)。他的作品对于许多观察家对于事先设想现实状况的情况提出挑战,并且影响了今日许多插画风格。20世纪60年代,他的形象影响了
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艺术和概念艺术。
个人经历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
比利时的
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利奥波德·马格里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雷吉娜(婚前姓贝尔坦尚)在结婚前是一名帽子制造商。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自杀,原因不明。他青年时在
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1919年,他开始对
未来主义和奥费
立体主义产生兴趣,并受到大他十岁的
意大利画家基里诃的影响,开始了
超现实主义的风格。1922年他与童年玩伴若尔热特·贝尔热(Georgette Berger)结婚。(两人在1913年认识)
1926年,他开始全职绘画,并于同年画成《迷失的骑师》(Le jockey perdu),为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并在1927年在
布鲁塞尔举行首次的个人画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评。这次失败使他感到郁闷,于是他移居
巴黎。后来他又回到布鲁塞尔,与他的弟弟成立一间公司,赚取生活收入。
1927年到1930年间,他移居巴黎。在这期间,他认识了
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大量的创造出具有神秘寓意的迷人画作,同时也为许多时装海报或乐谱封面进行商业
平面设计,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
美国纽约展出,后来又在1965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92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回顾展。
在
纳粹德国占领
比利时期间,他坚持留在
布鲁塞尔,因而与安德烈决裂。在这段时期,他放弃在作品中展现野蛮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后来又恢复了。他的画风变化不大,但也有稍许改变,例如1943年-1944年的“雷诺阿时期”和1947年-1948年的“
野兽派风格时期”等。
晚年他定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67年8月15日因
胰脏癌病逝,死后葬在苏哈比公墓(Schaerbeek Cemetery)。
个人生活
他和妻子若尔热特·贝尔热在1922年6月结婚。若尔热特·贝尔热是沙勒罗瓦一名屠夫的女儿,13岁时和马格里特相识,那时马格里特也只有15岁。他们第二次见面已是七年之后的1920年,地点为
布鲁塞尔。若尔热特·贝尔热当时是马格里特的模特。1936年,马格里特和年轻的表演艺术家塞拉·莱格(Sheila Legge,1911 – 1949))发生婚外情,他找来朋友保罗·科林特(Paul Colinet)帮他打掩护,但是科林特反而和贝尔热产生了感情。马格里特和贝尔热直到1940年才和解。
人物解析
1922年,马格里特看到了
契里柯的复制作品《爱之歌》,马格里特从此确定了自己的风格。1925年,马格里特进入了
超现实主义时期,他做于这一年的《两姐妹》,实际上是一个女孩白天和夜晚的双重形象。1926年他创作的《受威胁的凶手》,则是比较典型的,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然而是十分恐怖的、色情的马格里特惯用的题材。
1927年8月,马格里特迁居
法国郊区,与勃勒东、
保尔·艾吕雅又密切交往。此后的3年,是马格里特创作上的丰收时期,他的杰出的作品都作于这一阶段。
由于对
巴黎争论和癫狂气氛的厌倦,马格里特于1930年回到
布鲁塞尔,与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中心远离,他不再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纽约举办的
现代艺术回顾展上,马格里特再次被人们所认识。
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
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及。
勃勒东称马格里特的作品是“最清晰的
超现实主义”。马格里特的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特别是对
萨尔瓦多·达利、马宋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
马格利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
法国。后多次参加在欧美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画家。1960年在美国举办第一次个人回顾展。其国际声誉尤以1965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顾展达到高潮。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
现实主义,或
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艺术特色
综述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
比利时人”
瓦隆大区的第九位,在弗拉芒大区的第十八位。
他最有代表性的
超现实主义画作为一幅写有“你看到的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作。
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此外后世的学者认为他母亲的投水自杀对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点可由他许多关于破碎的女体画作看出。
谷歌全球首页于2008年11月21日将
logo改为勒内·马格利特风格的图片(由Golconda和The Son of Man混合制作而成),以纪念他110岁冥诞。
烟斗画作
马格利特最为代表性的
超现实主义画作为一幅写有你看到的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作。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此外后世的学者认为马格利特母亲的投水自杀对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点可由他许多关于破碎的女体画作看出。
绘画与图形创意之关联
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当中最独特的一员,他的非常规想象和富有哲理的思想不仅给我们的图形视觉语言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索,同时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视觉传达艺术。
设计工作者都知道,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
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以下笔者将从图形创意的角度分析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
《
错误的镜子》作于1928年,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因此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眼睛的
幻觉而已。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在马格里特作品中,梦幻的感觉并不由于变形和歪曲,而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所产生的冲突。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痉挛性的美”就隐藏在那种精密真实的场景的表皮之下。
在众多纸上绘画作品之间,还有这样一个画瓶《两个人在对话》。也许是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我不得不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它的身上。还是一片蓝天白云的背景,上面赫然立了个门,古老的木门,木门上还有一圈一圈的
年轮般的痕迹。我有一种想法,虽然自己都觉得与画家的时代不太匹配,但却又的确符合现代的一种社会情境:画面上易见,两个人站在那里,冰冷的木门不仅使人与外部世界隔绝,还“用”门上的“黑洞”无情的吸走了两个人说话发出的
声波。画面的本身可能并未意义如此,但是,它的确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广阔的世界里,只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木门上,缩影这两个人的亲密对话,的确,这个历史太久远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
超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根据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他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的境界。
作品赏析
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随着超现实运动的蓬勃发展,在
亚洲的
日本也曾出现了
超现实主义团体。超现实主义不仅出现在二十世纪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并且还渗透到二十世纪许多西方人的思想行为之中,是西方文化艺术发展史上重要流派之一,是二十世纪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超现实主义”一词是
法国诗人
阿波利奈尔的首创,他在谈到自己的“超现实主义戏剧”《蒂蕾西娅的乳房》时说:“当人想要模仿行走时,却创造了完全不像腿的车轮,这样,他便不知不觉地做了超现实主义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人即使是模仿自然,也应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可一味刻板地照搬自然。
超现实主义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他们在探求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重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超现实主义脱胎于“
达达派”,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又和
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人摆脱理性的、道德的、乃至心理上的束缚,获得人生完整意义上的自由。
可以说,超现实主义的鼎盛时期是1924年至1926年,即在其领袖人物布雷东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之间。在
超现实主义运动中,
意大利画家
契里柯是个重要的领袖人物,他是超现实主义成员的偶像。他指出:要使艺术作品永远不朽,就必须跳出正常人的境界。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