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彪
中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彪(1923年11月23日-?),祖籍福州螺江,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他还是中原地区早年太阳物理研究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1946年,陈彪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1947年2月,其转到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同年8月,陈彪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助理员。1949年12月,他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并于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79年11月,陈彪于南京主持召开中国第一次太阳活动(第21周)峰年的协调会议,组成中国全国性的观测网及协调组,使中国太阳射电观测有了更明确的科学目标。1980年10月,陈彪晋升为研究员,并在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任部常务委员。90年代初,陈彪提出集科学院和高校的天文研究力量,筹建一个综合性天体物理研究中心。1992年11月10日早晨6点半,陈彪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发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参加学术会议,从此失踪,下落不明。
陈彪在太阳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内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20余篇,还参与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天文卷中的太阳物理部分和《太阳物理和行星际传播现象昆明国际讨论会文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太阳对流层结构等。还对伴星天体物理的带电粒子理论以及磁流体力学等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同时他积极推动建立中国太阳观测网、组织中国各地的太阳活动峰年观测,并促进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太阳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3年11月23日,陈彪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籍是福州螺江,是当地名门望族陈氏家族陈若霖陈宝琛的后裔。
因父亲陈体诚在各地迁任,陈彪的中小学时期辗转迁移。他于1933年在杭州小学毕业;1938年在福州市初中毕业;1941年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1941年,陈彪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次年,其父病故后,他转学到重庆交通大学,在电机系读了半学期,之后因病休学回到成都市。1943年夏,陈彪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二年级。
工作经历
1946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陈彪在台湾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后因家人都在大陆,他于次年2月转到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7年8月,陈彪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任助理员,期间他曾负责留守护台。1949年10月,陈彪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接管工作,12月,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并于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陈彪组织人员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在磁流体力学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探索,并有计划派遣人员到中国以外进行培训和研究。1979年11月,陈彪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太阳活动(第21周)峰年的协调会议,组成中国全国性的观测网及协调组,使中国太阳射电观测有了更明确的科学目标。1980年11月,陈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任部常务委员。90年代初,陈彪考虑到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在理论天体物理方面很好的基础,提出集中科学院和高校的天文研究力量,筹建一个综合性天体物理研究中心。
莫名消失
1992年11月10日早晨6点半(存在争议,一说1993年11月10日),陈彪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出发去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参加学术会议,从此失踪,下落不明。
研究领域
陈彪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太阳对流层结构等。他早期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涉及宇宙学、天体光谱谱线轮廓、太阳表层对流以及伴星内部输运等方面。1949年后,中原地区解放,百废待兴。陈彪深知基础研究成果必须转化为改善人民生活、改变人们世界观的力量。因此,1953年后,他放弃了已经探索了几年的理论天体物理研究,转而投身于天体物理的一个分支领域——太阳物理研究。陈彪开辟了中国太阳物理中等离子体物理和磁流体力学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彪认为磁场是所有太阳活动现象的本质,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天体活动现象的本质。与地球实验室中电磁现象以电为主导不同,大尺度天体的电磁现象主要由流体作用下的磁场控制。在他的引导下,紫金山天文台兴起了磁流体力学理论研究,成为中国天文界和物理界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单位。经过陈彪的指导和多年的努力,磁流体理论逐渐形成了太阳耀斑的贮能、耀斑能量的释放和相伴的流体过程和高能荷电粒子的加速三个研究方向,并对中国其他研究单位的同类研究产生了影响。陈彪不仅在太阳物理领域有所建树,他还曾研究过其他天体物理领域。20世纪50年代,他研究了超密度简并电子气体,为探索伴星物理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陈彪对中国太阳物理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首先,是在北京和昆明市建立新的太阳物理观测和研究基地;其次,在南京设立太阳物理观测仪器研制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最后,他指出,当时的太阳物理研究应注重为应用服务的太阳活动预报(特别是太阳耀斑预报)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陈彪早于国际数年首次提出黄道光的偏振成分与空间尘埃颗粒的形状有关的理论。为此,他进行了关于电磁波与各种异形颗粒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初步取得了成果。然而,这项研究因“文革”的爆发而被迫中断,未能继续深入。几年后,印度英国的科学家相继发表了类似的研究成果,且其学术观点与他的完全一致。
设备研究
陈彪认为,缺乏优质仪器,就无法建立中国现代太阳物理学的基础。于是,他率先对太阳观测仪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并带领一批年轻人投入仪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工作。 
1956年,陈彪在前往苏联学习期间,购买了一台苏制色球望远镜,并将其安装在当时的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次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他向法国购买了一台色球望远镜,并将其安放在紫金山天文台。为扩大观测经度,陈彪利用了法国色球望远镜备用的单色滤光镜,并请人将其配成一台完整的色球望远镜送到昆明天文工作站(即云南天文台),并于1967年投入常规巡视观测,由此中国的色球观测网基本成形。陈彪的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色球望远镜核心部件——干涉偏振滤光器的研制工作,推动了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对滤光器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未来研制滤光器和色球望远镜打下了基础。
在陈彪的带领下,紫金山天文台在1958年自主研制了一台Ha单波段太阳光谱仪,用于光谱分析和研究。在1958年至1959年太阳活动第19周峰年期间,该分光光度计成功地观测到了一批历史上罕见的太阳特大爆发的光谱数据。六七十年代,紫金山天文台又成功研制了多台多波段太阳光谱仪,并将它们分别安装在南京和昆明市,用于太阳光谱观测和磁场测量工作。除此之外,陈彪还为北京天文台研制了一台配备太阳光谱仪的60厘米太阳望远镜。这些仪器加上不断改进的太阳黑子观测设备,成为当时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主要设备,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在此基础上,陈彪积极协调中原地区范围内的太阳物理研究力量,成功组织了中国对21周太阳活动峰年的观测研究工作以及22周太阳活动峰年观测研究的筹备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专业论著
论文
陈彪曾在太阳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内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20余篇。
著作
陈彪作为主编,曾组织一批中青年学者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天文卷中的太阳物理部分,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年轻人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入门参考书。 除此之外,他还合作主编过《太阳物理和行星际传播现象昆明国际讨论会文集》。
社会任职
学术交流
20世纪50年代,陈彪便与众多国外天文学家建立了联系。60年代初,为开发对太阳耀斑太阳活动预报所必需的观测设备,他邀请了太阳物理学家、捷克斯洛伐克Ondrejov天文台台长Svestka来华访问,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太阳光谱观测和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期,陈彪意识到前沿的带电粒子物理学科将对太阳物理,乃至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积极邀请了当时国际上太阳物理领域的理论权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Parker到南京进行系统的讲座,陈彪亲自担任翻译。此外,他还组织年轻人系统学习专著并展开讨论。这些举措开创了中原地区太阳物理学中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先河,对未来几十年的太阳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太阳学科世界联合研究的潮流,陈彪有意识地将中国中青年学者引入国际合作,并展示了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规模。在80年代初,陈彪参与了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考察和学术讨论会,1982年5月还参加了世界科学联合会空间科学委员会渥太华会议,被选为该组织太阳专业的代表。在这些学术会议中,他积极展示了中国太阳物理的发展情况,并向国际介绍了中国首次出国的年轻学者,将他们推向国际舞台的前沿。
在陈彪的倡议和积极组织下,1983年11月21日至26日,国际太阳物理和日地空间传播现象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市成功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太阳物理国际会议。在会议上,许多中原地区年轻的太阳物理学者第一次与国际同行交流学术成果,讨论学术问题。会议结束后,许多知名的国际太阳物理学家纷纷访问中国的天文台,了解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情况。陈彪亲自参与了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重要国外通讯的撰写和会议材料的准备等。在正式会议开始之前,陈彪要求所有报告人都进行了试讲,并请外籍教师来辅导大家的口语发音,以确保会议效果,同时更好地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国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太阳物理发展的建议
研究生涯中,陈彪身体力行,积极组织和推动上述发展建议,从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和观测分析,到国际合作交流,为中国太阳物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人才。并对中国太阳物理提出了发展建议:
1、在北京和昆明市建设我国太阳物理的新的观测和研究基地;
2、在南京建立我国太阳物理观测仪器研制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
3、当时的太阳物理观测和研究应侧重于为应用服务的太阳活动预报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太阳耀斑预报。
家庭关系
除上表所示之外,陈彪还有其他5个兄弟姐妹。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官网评价:陈彪身体力行,积极推动了自己提出的对中国太阳物理发展建议的实施,从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和观测分析到国际合作交流,为中国太阳物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档案馆官网评价:陈彪对中国建立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研究做出了贡献,探索“天文环境中有实际意义的可解释的天文现象的观测和信息处理”、太阳物理领域的仪器设计制作、太阳观测站的大气环境、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还对特殊天体物态、对应用于天体物理的等离子体理论、磁流体力学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评价:陈彪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人称“彪公”;文言文修养好,英文功底厚。在学术研究上,他既注重理论机制的探索创新,又重视实测资料的获取和设计新颖观测仪器的具体制造。
参考资料
陈彪:他大步走向太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24-04-14
陈彪:他大步走向太阳.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2024-01-22
陈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4
陈彪.清华档案信息网.2024-01-2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莫名消失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设备研究
专业论著
论文
著作
社会任职
学术交流
对中国太阳物理发展的建议
家庭关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