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是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
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
周全。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
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
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翻译这本书的原始动机相当单纯:一是从翻译中温习及反省自己的电影思考;二是提供大专院校电影系或相关科系学生做为
教科书之用。
与其他大多数媒体相比,电影是一种年轻的媒体。绘画、文学、舞蹈与戏剧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电影问世只有一百年出头。尽管发展时间相当短,但是,这个新事物已经成为一种活泼有力的艺术形式。
我们将稍微讨论得抽象一点,并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电影是根据什么原则组成的?到底各部分之间是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这些问题正引领我们进入电影作为艺术媒体的讨论核心。
在音像出租店中,影片的陈设有不同的标签,有的按明星分类、有的按时代(如默片)分类,偶尔按导演(如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伍迪·艾伦),或按出品国(如外语片)分类。为了要了解电影是如何作用的,以及人们如何感受它,我们必须知道观众、电影工作者、影评人或学者是如何将它们分类的。
影评并不专属于专门写电影文章或电影书的人,当任何人主动想要了解某部电影时,她/他即已开始了解评论的过程。例如,也许你并不确定为什么影片中有这场戏,但当你在思索它在整部影片中的位置及功能时,就迈出了评论的第一步。而且,当一群人在讨论看过的电影时,他们即已一起分享了彼此的评论。
在院线发行后,支付高价转播电影的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不再竞标影片。美国电影观众减少到每年10亿人次左右(之后尽管有家庭录像带,这个数字还是保持相当稳定)。到了1969年,好莱坞的公司每年损失两亿多美金。
30年代的影刊出版热:上世纪30年代是
中影股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空前紧迫,电影事业面临前进还是后退的抉择。左翼电影的兴起给影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此为契机,国产影片形成了30年代中期空前繁荣的盛况。当前居影业之首的是所谓“三大公司”——“明星”、“
联华超市”和“天一”,其中“明星”和“联华”出版刊物发行广泛,拥有大量读者,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种影刊。此外,
左派的《电影艺术》、偏右的《现代电影》和“居中”的《
新华画报》,都是以其明的特色而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