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属的鸟类,属于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翠鸟属的代表特种“
普通翠鸟”俗名翠鸟、鱼狗、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小翠,是最典型常见的一种翠鸟。体型较小,属中型水鸟。其上体为蓝绿色,中央具有一条蓝带,下体为橙棕色。
生活于海滨一带及水道沿岸,行动敏捷而富有耐心,以鱼为食。翠鸟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在台湾可以见其踪迹,中国大陆则分布在包括
海南省、东北、华东、
华中地区、华南及
中国西南地区。
普通翠鸟是常见
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出没于开阔郊野的淡水湖泊、溪流、运河、鱼塘及
红树林。栖于岩石或探出的枝头上。
捕食时会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等到发现小鱼浮至水面,就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因独特的捕食方式,俗称“
绿鹭”。
该属鸟类的特征是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
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代表特种“
普通翠鸟”,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眼下和耳后颈侧白色,体背灰翠蓝色,肩和翅暗绿蓝色,翅上杂有翠蓝色斑。喉部白色,胸部以下呈鲜明的栗棕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本种区别于蓝耳翠鸟及
斑头大翠鸟的识别特征。雄鸟上嘴黑色,下嘴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
下颚橘黄色(
雌鸟);脚-红色。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
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阿拉伯半岛以及
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岷山-
秦岭淮河以北的
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
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
不丹、
锡金王国、
尼泊尔、巴基斯担、
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以及
菲律宾、
文莱、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的
苏门答腊岛、
爪哇岛以及
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
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
苏拉威西岛、
小巽他群岛、西南群岛、
马鲁古群岛(马鲁古群岛)、
东帝汶等岛屿。);
印度洋(包括
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
甲壳亚门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
翠鸟科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
雌鸟喂雏。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