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清(1838年—1904年),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祖父,曾任江西
金溪县知县。
周福清早年家势没落,但勤奋好学,热心功名。同治四年(1865年)参加
乡试未中,两年后再次参加乡试,得中
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周福清赴京参加
会试未中,但得以结识同乡时任
监察御史李慈铭。三年后,周福清再次赴京参加会试,取得第一百九十九名
贡士,随即在
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三十九名,中
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庶常馆散馆后,周福清以二等第三十五名选派四川
荣昌区任知县,后他以父母年老为由申请改派为江西
金溪县知县。光绪四年(1878年),周福清因与江西抚台不和,遭参劾革去县职,改充教职。次年,周福清进京找李慈铭引见,仍被“以教职选用”,他听从李慈铭的建议卖田捐官,补授
内阁中书,此后在京城做官,先后被派遣到会典馆、方略馆等处担任校对官和协修官。光绪十九年(1893年)年初,周福清因母亲去世,回到老家丁忧守孝。同年秋,周福清为儿子周用吉打通
乡试中举,贿赂
浙江省乡试主考官殷如璋,后来事情败露,周福清被捕下狱,判为斩监候,后因
慈禧寿辰将至未遭处决,后被
光绪帝赦免死罪,在狱中关押八年时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福清被准予释放,返回
绍兴老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周福清在老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当代学者
段国超评价周福清认为他办事谨慎认真,同时也为人随和,不拘小节平时好骂人,家长意识严重,但是尊老爱幼,不摆架子,平时好逸恶劳,官气十足,但是也崇尚节俭,尊重劳动人民, 身为封建官吏,死时要求丧事从简,表现了朴素的民主思想,平时好指责别人,但是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福清早年好学,但家势没落,家中无钱为周福清请塾师,他只能去别家的书塾中,旁听塾师讲解经义。
同治四年(1865年),周福清赴
杭州市参加
乡试,未中。两年后,周福清再次赴杭州参加
浙江省乡试,以第八十六名中得
举人。
同治七年(1868年),周福清以“
孝廉公”的资格赴京参加
戊辰科
会试,未中,但会试中结识任职
监察御史的浙江乡党
李慈铭。随后,他又报名参加军机处所司的方略馆誊录考试,被方略馆录用,分派到汉档房承担誊录方略
文言文正本的工作。同治十年(1871年),周福清再次参加会试,取得第一百九十九名
贡士,随即在
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三十九名,中
进士,被钦点为
庶吉士。
进入仕途
周清福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庶常馆散馆后,他以二等第三十五名的成绩被选派到四川荣昌县任知县。周福清以父母年老需要就近侍奉为由,申请改派,被改任为
江西省金溪县知县。光绪元年(1875年),周福清在知县任上,通过捐纳获得同知头衔。
光绪二年(1876年),周福清去
南昌市担任江西
乡试同考官,主考者为文琪、
刘恩溥二人。同年周福清在职位考核中获得“钦加同知衔特授金溪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的头衔,但在次年的任职考核中却未能通过。光绪四年(1878年),周福清与江西抚台
李文敏不和,又与征收委员有意见,遭到
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弹劾,他归部改任教职,后按知县级别“休职”,只能离开
金溪县。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周福清因休职而心有不甘,进京找
李慈铭,李慈铭得知他是被弹劾后丢官,便帮助引见,仍被“以教职选用”。周福清不愿意任教职,李慈铭便劝他“卖田捐官”,他便捐了一个候补
内阁中书的差事,同年九月到阁见习。
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福清才被实授
正七品内阁中书。后来,周福清先后被派遣到会典馆、方略馆等处担任校对官和协修官,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在
乡试同考官的选拔中未被选上。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终,因母亲戴氏在
绍兴家中病逝,按照
清代的体制,周福清需要丁忧三年,他想到仕途升迁无望,接到家中急报时没有立即禀报,禀报过后也没有马上启程,而是在先贤祠接受友人的吊唁。直到光绪次年二月,周福清才告别在京乡党友人,携眷奔丧回家,在老家丁忧守孝。
科场案发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庆祝
慈禧在第二年的六十寿辰,朝廷决定在本年举行癸巳恩科乡试,次年举行
甲午恩科
会试,
浙江省乡试的主考官是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副考官是
翰林院编修周锡恩。殷如璋与周福清是同年
进士,周福清想利用这层关系,为儿子周用吉打通
乡试中举的门路,但周福清是丁忧在籍的七品
内阁中书,而殷如璋是一个
正五品的通政使司参议,只论同年之谊,周福清怕分量不够,便与本地五个家底殷实的考生家长合谋,凑了一万两银票,准备向殷如璋行贿。
周福清考虑到考官到
杭州市以后必须住在贡院里,行事不方便,决定到
苏州市去见主考殷如璋。到达苏州后,周福清先让家仆陶阿顺去主考官船上投帖,并写有信函,信中有一张一万元字样的银票,列了马、顾、陈、孙、章五个考生的姓氏,并以“宸衷茂育”字样作为试帖尾联暗记,以供主考在改卷时辨识。周福清交待陶阿顺到主考官船边上,先把他的名帖递上去,看殷如璋是否方便与他见面,如果不方便就只把信函呈上去。可是陶阿顺到了船边,被主考官的仆从拦住询问后,就把名帖和信函一起递了进去,殷如璋和副主考同在船上,他看到仆从呈上来的名帖和信函后,没有理会。没有等到回话的陶阿顺就跟殷如璋的仆从嚷起来了,还说信封里有张一万两的银票,要讨个收条。殷如璋担心陶阿顺乱说,就让仆从把陶阿顺抓到船里,听候发落。
朝廷对于科场指舞弊案处置极严,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行贿对象,他接下了周福清的信函,但是未拆开,已经有受贿的嫌疑。恰巧苏州新任
知府王仁堪来拜会殷如璋,殷如璋为表清白,便请王仁堪将陶阿顺带回苏州府审讯。周福清见陶阿顺被扣,又跑到官船上说是殷如璋的同年,要与殷如璋相见,结果被殷如璋的仆从斥退。王仁堪接手这件案子后,便将此案上报给
江苏省按察使司,江苏还派人将陶阿顺押送到杭州。涉案的考生马家坛和周用吉等人一并遭扣押受审,周福清被革职,遭到缉拿。
周福清原在
上海市躲避,
会稽郡知县俞凤冈顾忌其身份,没有派人捉拿。浙江按察使司责问
会稽县缉拿不力,会稽县只能先将周用吉关押,又派两个差役到东昌坊新台门,作势捉拿犯官周福清。周福清无奈之下回到绍兴投案自首,因事发未遂,
王仁堪在奏折中为周福清说情,请求轻判流放。周福清被押解到
杭州市,杭州
知府陈璚原本要保全他,在讯问时说他精神有问题,周福清却否认,倨傲无礼。虽然
浙江省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替周福清求情,可
光绪帝不同意,要对周福清处以极刑,最终改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因
慈禧的寿辰将至,周福清
羁押在牢,来年处理。后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穷于应付战事,无力顾及周福清案件。
出狱病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光绪皇帝重新对周福清进行审核,他的第一次的意见是“著予勾”,这份谕旨还未发出便又下发了“周福清著免勾”的谕旨,周福清这才得以免死。此后周福清被关押八年时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被“奏准开释”,恢复自由,返回
绍兴老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周福清得了
肺炎,情况严重,请绍兴名医
何廉臣医治,但未见效果。同年七月十三日,周福清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人物著作
周福清著有《恒训》《桐华阁诗钞》等,《桐华阁诗钞》总计 29 题 105 首作品。这其中,既有
七古、五古,亦有七律、七绝、五律、
五言绝句,还有六绝三首,诸体兼擅。《桐华阁诗钞》中的咏史诗是周福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阅明季\u003c南北略\u003e》,是七律诗,共有四首,虽然名为“阅史”,实际上是叹史,感叹明朝三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岳忠武墓》是
七言绝句诗,有两首,其中一首是对当年力主“和议”的
秦桧表示义愤;另一首则是对当时清廷勾结美、英、法等外国侵略者镇压
太平军深感不满,更以“莫恨冤兴三字狱,黄龙犹自善边筹”之反语而讽之。
《恒训 》是周福清在杭州狱中写的一篇家训,《恒训 》主旨在“有恒”即 “有恒心、有恒业、有恒产。有恒心得见有恒善,圣之基。”《恒训 》的写作参照是 《朱子家训 》《阴文感应篇 》等旧式教化文本,其观点大都是旧式家族长者劝后人尽孝持家的教条。
人物思想
为官从政
周福清对待百姓是尊重事实,尽职尽责,体察民间疾苦。他执法严明,处事公正,对于民事案件,他勤于处理,及时判决。对待下属,他经常会派人去监狱探听,如果有犯人被狱吏所打,或者坐堂验看,发现有伤,就会严办狱吏。对待上司,他是以无欲则的态度应付,不巧言令色,不谙谈迎合,这也导致他的上司对他深恶痛绝。
为家教子
周福清认为的持身保家之道有六点,一是力戒昏惰,他认为昏昧的人必定懈怠,懈怠的人也会昏昧。去昏昧的方法就在于事事认真 ,二是力戒烟酒,酒的害处相当于鸦片,嫖赌的祸大多是因酒而起,一定要戒酒。三力戒损友,交友时不要随意的互换身份信息,人心善变,随便的相信别人,大多会因此吃苦头。四养生,他的养生之法是,每天咽唾沫三十六次,睡前摩擦手心、足心,大小便咬紧牙齿。五是病了不要看西医,他认为中国南北方人体质不同,服用的药也是一样的,他认为在中国的洋人医生大多是庸医。六是家鉴,他认为纵容孩子,听信妇人,爱美是败家三鉴;有良心、有恒心、有积蓄则是成家三鉴。周福清对待自己的儿孙们的学习煞费苦心,希望自己的子孙能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为家里争光。
相关评价
当代学者段国超评价周福清认为他办事谨慎认真,同时也为人随和,不拘小节平时好骂人,家长意识严重,但是尊老爱幼,不摆架子,平时好逸恶劳,官气十足,但是也崇尚节俭,尊重劳动人民, 身为封建官吏,死时要求丧事从简,表现了朴素的民主思想,平时好指责别人,但是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当代学者曹振华评价周福清,认为他是一个性格耿直又自恃翰林出身,对上官以无欲则刚的态度应对,不会阿谀奉迎,因此而以言语冒犯上司。
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