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英语:Apparent Temperature)系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之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
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
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数带来的影响计算进“
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
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人体等于浸泡在空气的水分子中,所以比体温高温的水分子会阻碍人体散热,而比体温低温的水分子会加速人体散热,湿度愈高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应也愈明显。
THW指数是一个计算指数,它结合了湿度和温度,如
热指数,但也包括阳光的加热效应和风的冷却效应(如
风寒)。1984年美国生物气象学家 Steadman提出的体感温度以人体热量平衡为基础,也被称为视温度。Steadman于1971年提出气温低于0°C时的
风寒指数(Wind-chill),之后又于1979年提出了气温高于25°C时的热阻指数( Thermal-resistance)(Steadman, 1979a, 1979b),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更大温度区间的普适模型,也就是体感温度模型(Steadman, 1984)。 Steadman在不同环境下通过实验与调查得到可供室内、室外有遮蔽、室外无遮蔽下广泛适用的AT模型,并讨论了不同条件下辐射、风速、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在气温−40~50°C范围内进行人体试验并通过统计分析模拟了体感温度的简化计算模型。他利用AT模型评估了
澳大利亚夏季中午室外的体感舒适程度(Steadman, 1994),提出了人体对周围环境实际感受的热量指标,指标为客观环境变量:温度、湿度、风速、辐射,实现了体感温度的空间变化,且AT值的单位为°C,与中国温度通用单位一致。
其中,Ta为
干球温度(单位:°C),v为风速(单位:m/s),Q为净辐射(单位:W/m2),
水汽压(单位:hPa)
北京市气象局吕伟林1997年提出了体感温度的经验计算公式,涉及气温、人体着装颜色、天空云量(即
太阳辐射程度)、空气湿度、风速5种气象要素,公式如下:
2018年1月6日,
美国国家气象局称,
新罕布什尔州的
华盛顿山周边气温是-38℃,但由于峰顶上的持续风力和
阵风风速达到每小时159公里和180公里,因此当地体感温度为-69℃。
2023年12月15日,
三湘都市报称长沙体感温度跌破冰点。随着新一轮强
寒潮袭来湖南大部地区气温骤降,据
国家气象中心实况气温数据显示长沙15日上午最高气温仅为3.1C而体感温度则跌至零下为-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