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和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马克思主义教研室,20世纪80年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后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发展,2011年7月,学校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31日,作为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武大成立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和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马克思主义教研室,20世纪80年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后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发展,2011年7月,学校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含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
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
学院学科实力雄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
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一。学院还承担全校各层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学院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武汉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拥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
政党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现代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机关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拥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下设
心理咨询实验室、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录播室及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控制中心、网站开发中心。学院现有学生约500人。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就设有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1953年,李达从
湖南省调入武汉大学任校长后,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1960年,学校设立政治系,宗旨是培养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设有关党史、共运史以及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招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的学生。
1971年,学校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担负全校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学,下设哲学、
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等四个教研室。
其间,1975年学校在
襄阳市设立政治系,开课和办学宗旨与1960年同。
1980年初,学校恢复建立政治理论教研室,后改为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部,下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等四个教研室和一个资料室,担负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
1984年,建立
政治学系,在担负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全国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1986年,政治学系分成政治教育系和政治系,前者由担负全校公共理论课的教师和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组建而成,后者并入法学院。
1993年1月,学校正式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设立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1999年6月,政治与行政学院整体并入法学院,组建新的法学院,思想品德课程从学校德育研究室转入政治与行政学院,后一起并入法学院。
2001年1月,学校重建政治与行政学院,设政治与行政系、政治理论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和思想品德课部。
2003年8月,学校组建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设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政治理论系和公共管理系。
2011年7月,学校建立
马克思主义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1953---1957,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李达(兼)
1958---1959,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刘仰桥(兼)
1960---1963,政治系,主任:
何定华书记:张焕潮
1971---1977,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
刘德厚书记:刘德厚
1980--1983,政治理论教研室(后改名为马列主义基础部),主任:刘德厚书记:张孝宜
1984--1985,政治学系,主任:刘德厚书记:张孝宜
1986--1992,政治教育系,主任:刘行炎书记:王长铭
1993--1996,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德厚书记:
骆郁廷1996--1999,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罗志刚书记:
孙居涛1999—2000,法学院,院长:
曾令良书记:孙居涛
2001—2003,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
谭君久书记:骆郁廷(2001-2002)
丁俊萍(2002-2003)
2003—2007,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俊萍书记:
彭宇文2007—2011,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佘双好书记:
杜晓成(2007-2009)
谭玉敏(2010-2011)
2011----2020,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书记:谭玉敏
2021年,学院增设中共党史党建系。
组织机构
学术机构及负责人
系主任:杨军
副系主任:杨偲
中共党史党建系
支部书记:万军杰
副系主任:李向勇
副系主任:朱国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
支部书记:金伟
副系主任:简繁
思想政治教育系
副系主任:史姗姗
办公室主任:刘村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
副主任:丁俊萍
生命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佘双好
政治理论研究所(筹)
行政办公系统
党政办公室主任:孙燕
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组织人事秘书:孙晓玲
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学科建设、科研、外事秘书:张燕
行政秘书:袁冶
老协秘书:杜传平
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洁
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兼教学管理秘书:潘文慧
教学管理秘书:陈巧云
学生工作辅导员:孙燕(兼)
学生工作辅导员:刘晓亮
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11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7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6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6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4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
人才培养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
湖北省精品课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一等奖,《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科体系
院系概况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阵地,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学科组织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后几经变迁,1980年学校恢复重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学部,1984年开始创建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90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被评为
湖北省重点学科,200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湖北省优势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湖北省特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在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9年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遵循注重基础、凸现整体、立足当代、着眼教育的建设思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最近几年,承担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标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程攻关项目1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形成重要影响。一些成果被各级政府所采纳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武汉大学是较早参与汉语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中国大学,从2006年起先后在
法国、美国、
德国和
英国共参与了4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这4所孔子学院是: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
巴黎第七大学)孔子学院、
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埃森大学鲁尔都市孔子学院、
阿伯丁大学孔子学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标志由武大标志性
建筑图书馆、字母“M”为主要设计元素,阐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称。
多层次的字母“M”,形似翻开的书本,也形似宝石般的“M”,熠生辉,蕴含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与创新的深刻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权威的地位。
标志色彩主要是红色、蓝色,体现着学院激情、热烈,开拓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
标志整体简洁明了,富有层次感,色彩明亮,寓意深远,形象鲜明,易于识别。
筹建概况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31日,作为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
武汉大学成立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为了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2011年3月,根据校党委书记李健、校长李晓红的要求,校党委副书记
骆郁廷带队对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几所已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985重点高校开展了调研,充分分析论证了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凝聚队伍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推动作用。为了在重大决策上体现尊重学者、崇尚学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精神,学校广泛听取了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李健、李晓红及相关校领导专门组织召开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与全体教授参加的座谈调研会,进行了民意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方案。
学校已经成立了由校领导李清泉任组长,
骆郁廷、
俞湛明、黄从新、
谢红星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研究筹备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具体方案。预计将于6月底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1年6月27日,经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了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领导班子人选。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副书记:苏优良
(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
党委书记:尤传明
党委副书记:袁丽华
校园环境
校内环境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01-12
学院概况.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01-12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