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祠
朱祠
朱祠又名“朱子祠”、 “二朱先生祠”。是安海民间为纪念朱松朱熹父子而建的。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是宋代一位著名理学家。
人物经历
朱祠于宋绍兴初年(1131),首任安海镇官。在监镇任内,“乃择民之秀者,充弟子员,教以义理之学。”后来,其于朱熹为同安区主簿, “屡过此(安海),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而使“民沾其德,咸知向学”。由于二朱在安海讲学, “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这就是安海得以“开理学之先河”,“闽学开宗圣地”之称的由来。由于斯时文教昌旺,文风鼎盛,安海也就成了文化古镇。镇人为了追念其德泽,建祠祀之。朱松任安海镇官之时,政绩显著。公余之暇,为民讲学,深得人心。其时安海长者黄护在镇西整头境捐建一所镇,并于廨畔筑一所整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馆所。
其他介绍
乾道年间(1165一一1174),朱熹的学生傅伯成(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之功绩,便于整头精舍辟建为“二朱先生祠”,并绘朱熹父子画像奉祀 嘉定区三年(1210),朱熹 之子朱在,来安海任镇监。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应安海镇士民的要求,报请泉州市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公应龙然其请,捐公币四十万以倡”,并派朱在任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 “石井书院”落成。
石井书院,是在原朱子祠的基础上扩建的,故朱祠与石井书院,实际上合二为一了。石井书院,其规格是按州县罗定学宫建造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中间有牌坊门廊,大成殿,张静江故居。两侧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等四座斋堂。并绘制二朱先生像于尊德堂,同堂异室而祀。据宋留元刚《石井书院记》载, “制(大成)殿于中, (尊德)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糖楹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合四百万”明弘治十年丁已(1497),知县罗惟重修,于门外立石华表,匾曰: “石井书院”。一个小小的滨海市镇,当时能创建一所如此宏伟,设备齐全的高级学府实属罕见,真令人赞叹!
几百年来,石井书院,历经兴毁。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两次大修与扩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兵入安毁镇,书院被焚废。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700),安海复镇,又在原址建造书院。乾隆年问再次扩建,光绪间重修。由于历代多次重修扩建,使这座学府得以从宋代以至清末,兴学倡教,坚久不衰。历代以来,多有名儒大师,出任书院山长,如宋代的顾长卿,余谦一,元代的杨相孙、陈玄,明代的陈惟白,刘绍祖。至清康熙进士翰林院出身的教育大家陈仁,为石井书院末任书院山长。这些大家名流,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为安海的文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安海民间,因为感化二朱(其实是三朱)过化之功,便习惯上把“石井书院”称为“朱祠”,至今周围居民区的地名乃曰: “朱祠口”。现遗址的门台,大殿以及西廊庑舍仍存。在大门的上面,悬一巨匾,上书“朱祠”二字。跨进大门,走过石庭,上石,步入大成殿,只见大殿腾空而起,朱柱矗立、往日气派,依然犹存。伫立殿中琅琅书声,犹缭耳畔。朱祠,是安海兴学倡教,人才辈出的发祥地,是安海文明的标志古镇的象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其他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