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正月》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品,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该书首次刊发于《十月》1984年第4期,是一部关于农村改革的作品,反映了改革时代中乡村内部丰富的矛盾斗争。
内容简介
退休教师韩玄子,在知识、名望、家庭经济实力等方面远胜于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普通乡民王才。但王才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经济变革,不无艰难却一步步走上创业道路。虽然,韩玄子想方设法算计王才,竭力阻遏王才的发展,而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却正是他自己。而且,这一新旧替代的过程只经历了腊月到正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小说对韩玄子在竞争中迅速败北的结局安排,充分显示出经济变革对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对农民观念意识、习惯带来的重大变动和令人惊叹的变化。
创作背景
作者确定“以
商州区作为一个点,详细地考察它,研究它”,并将这种考察、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商州这一特定地域的地理、风情、历史、风俗上,集中反映改革声流对农民生活观念、土地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等的重大影响。这部作品跟同期一些反映农村经济变革的作品相比,它主要着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领域而不是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主要表现改革流潮冲击下的农民自身观念的演变和内心躁动而不是改革与守旧两种社会力量的交锋;跟作者本人的《
小月前本》、《
鸡窝洼的人家》等作品相比,它更直接地从正面否定了传统观念、传统道德中落后、消极的成分,更有力地否定了时代的落伍者。作者坚定地站在新的社会力量一边,热烈称颂当今生活中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观念和新的人物,严厉鞭挞民族性格中带有封建文化积淀的种种劣质,表现了作者要从更高的立足点上反映社会变革和臧否人物的倾向。
作品着力刻划“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或者是经受住经济变革风流考验并脱颖而出的小人物,或者是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落伍于时代的小人物。作者以底层小人物的个性塑造来探讨经济变革中必将涉及的道德伦理、人情世态的种种问题。显示出构思的深刻与成熟。
与上述特点相联系,作者力图“相应地寻出其表现方式和语言结构”。在《腊月·正月》的创作中,他更注重对生活作“近乎实录”的反映,并从秦川山财的乡风民俗、人情地理、服饰建筑等的描写中暗示出一种久远的民族文化。而作者的才力又使他能够将这种带有古朴情调的生活置于理性的层面,从而使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内在魅力。
作品鉴赏
贾平凹的这篇小说,没有色情的成分,也没有武侠的成分。从现实生活取材,写的是家常事,平凡的农民。却也能引人入胜,趣味横生,发人深思,有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意义。
这证明,新的文学还是应该与新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至于能否写得好,写得成功,就要看作家深入生活的程度,以及对
现实主义的掌握如何。
有人预见,当前生活里的专业承包,会导致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新的趋向。有些作家有先见之明,已经把内容转移到侦探、武侠、色情刺激上去了,形式也随之转化。这种理论,颇可怀疑。为艺术的艺术,自然也可以导致金钱,然而金钱的欲望不能转化为艺术。人民的生活,无论如何现代化,还是需要现实主义的艺术,也不会丧失判断力,把庸俗的作品和严肃的作品混同起来,甚至颠倒过去。
贾平凹在这篇小说里,与现实生活的精采的描绘相适应,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叙述和对话的方法,流畅自然,充满活泼生动的内在力量。
获得荣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
陕西省南部的
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
西北大学学习
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
西安市,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出版的主要作品:《商州》、《
浮躁》、《
废都》、《
白夜》、《
高老庄》、《
怀念狼》、《
秦腔》、《
古炉》、《
带灯》等。曾获
茅盾文学奖(《秦腔》)、
施耐庵文学奖(《古炉》)等全国文学奖多次,及美国
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等外国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