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临(1924年3月-2017年10月16日),原籍浙江县,生于
北京市,毕业于
利兹大学,是一位生物化学家和
教育家。他曾任
香港中文大学第二任校长,任内成立了中大医学院,并参与筹建逸夫书院,退休后担任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马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关于临床生物化学和葡萄胎研究的论文,推动了中国与海外多个国家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教育的发展。他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获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1983年获C.B.E.(荣誉)勋衔。2017年10月16日,马临教授辞世,享年93岁。
马临任期开始时,适值大学改制之后,因此一方面须致力于稳定已有的基础,扩充医科及
商科等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则须努力于探求新方向,推行“学科为本”和“学生为本”教学,为大学创立新的模式。
他开展与内地和海外多个国家的学术交流,并进一步发展专业教育。一九八零年,中大开设博士学位课程;一九八一年医学院招收第一批医科学生;同年,大学推出本科兼读课程;一九八五年,本科课程招收首批暂取生;一九八六年,大学改革本科课程,推行学分制,并加强
通识教育。
作为
邵逸夫慈善事业的代表,马临常常穿梭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之间,为基金会捐赠项目在全国各地的落实而奔波。
1985年6月初,马临接待校董会成员邵逸夫爵士到访
香港中文大学,无意中邵逸夫看到学校空着的两个平台,就问是用来做什么的。马临说,那是留着等学校有足够资金时,兴建第四所成员书院的。马临就只是说了这么一句,邵逸夫也没有再问什么。而几天之后,邵逸夫致电表示愿意捐助香港中文大学修建一所新书院,并问一亿元是否足够?当时,这笔巨额捐献,成为了香港的纪录。
从此,马临与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结下缘分,之后多年,他协助邵逸夫捐资内地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被誉为邵逸夫的“捐资代理人”。
2002年,在马临的积极倡议下,“香港
邵逸夫奖基金会”正式设立“邵逸夫奖”。多年来,马临一直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母校85周年校庆,邵逸夫基金捐资设立了“校友
化学奖学金”,马临仍负担着逸夫书院董事会主席的重任。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马临长时间服务
香港中文大学,其领导才能、学术和教育成就备受各界尊崇,不但为香港中文大学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对香港高等教育亦贡献良多。
沈祖尧教授:马教授是一位极具远见的学者及
教育家,对教育充满热情,向来毫不吝啬指导学生及其他年青学者。自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以来,为大学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大学的发展贡献良多。他的离世不论对大学以至整个本港高等教育界均为重大损失。
香港中文大学:马教授是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亦是高瞻远瞩的大学领袖。他深信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三者缺一不可,而大学领导层的任务乃促成这三者的平衡发展,不致偏枯。马教授任大学校长九年,领导有方,每有影响深远之决定,必多方征询,集思广益,采纳校内资深学者意见。守成之余,每多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