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炳年
潘炳年
潘炳年(1844-1919),字叶盛章,晚年自称退庵,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区三溪坂上,父亲潘茂架移居福州都司巷。他在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出生,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他勤奋读书。16岁时成为秀才,不到20岁就开始教授学生谋生。同治三年(1864)中举,同治十年中进士,随后担任庶吉士,最终晋升为编修。光绪八年(1882),他曾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并参与了国史协修、功臣馆纂修等工作。
早年经历
潘炳年的童年时期经历了家庭变故,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使得他的生活非常艰难。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在16岁时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了秀才,并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授其他学生,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在同治三年(1864)中举之后,他又在同治十年成功考取了进士。此后,他被授予庶吉士的职位,并逐步提升为编修
官场生涯
潘炳年的政治生涯始于光绪年间。他在光绪八年(1882)担任了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并在此期间参与了国史协修、功臣馆纂修的工作。光绪十年八月,面对中法马江海战中闽海军的失败,潘炳年与其他在京的闽籍官员一起弹劾了临阵脱逃的福建省海疆大臣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导致张佩纶被贬谪。光绪十五年,他担任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试的主考官。光绪十七年,再次担任顺天乡试的同考官,并被任命为文渊阁校理,获得了京察一等记名道府的资格。光绪二十三年,他被特别委派为四川夔州府知府。尽管这个职务被认为是肥差,但他却选择先回家乡修缮祖先的坟墓,直到第二年才正式上任。在夔州,他积极应对外国传教士引发的教案,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他还领导军队打击了扰乱当地的匪徒,保护了人民的安全。光绪二十五年,夔州遭遇干旱和洪水灾害,潘炳年组织修建防洪设施,并推广了利用本地资源养蚕的新技术,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他还采取措施控制了因淘金而破坏河堤的行为。此外,他还创立了中学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后来,他转任龙安府知府,在那里他严厉惩处了一位名为马正荣的恶霸及其团伙,恢复了社会秩序。他还修复了受损的河堤,确保了水利系统的稳定。由于对局势的失望,他选择了辞去职务。虽然四川省总督锡良多次邀请他返回四川任职,但他始终没有接受。最终,他选择退休回到家乡福州市
晚年生活
辛亥革命后,潘炳年以清代遗老的身份隐居起来,不再过问政事。他的情绪变得低落,最终在民国八年(1919)四月逝世。他留下了包括《使粤日记》在内的著作。
主要作品
潘炳年在其一生中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使粤日记》共2卷。这些作品记录了他的生活和思想,也为后世研究他的生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清官潘炳年.福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9
潘炳年.抖音短视频.2024-09-09
潘炳年故居.长乐新闻网.2024-09-09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官场生涯
晚年生活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