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
李鸿章女婿
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又字斋,号绳庵,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父亲张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孙女为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张佩纶官至左副都御史,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光十八年(1848年)张佩纶生于浙江杭州。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左副都御史,待讲学士等职。张佩纶在任左副都御史期间,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成为“清流”派代表人物,吏部尚书万青藜户部尚书董恂等都被其弹劾罢免,张佩纶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四人合称为“翰林四谏”。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主张抗法。被派往会办福建省海疆军务,由于应对失利,马江战败,张佩纶被革职,遣戍察哈尔省察罕陀罗海、张家口市等地,回京后任李鸿章师爷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被弹劾回乡,侨居南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佩纶再次前往李鸿章门下任幕僚处理和约事宜,未再入朝为官。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903年2月4日),张佩纶病逝于南京,终年56岁。张佩纶归葬于丰润区王官营南的北黑山沟。
张佩纶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及《管子注》二十四卷、《庄子古义》十卷。藏书丰富,他继承了妻子朱芷芗之父大理寺卿朱学勤的藏书阁“结一庐”,共计185箱书帖,藏书量超过700种,共有数万卷。编有藏书目录《管斋书目》《丰润张氏书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佩纶,字幼樵,又字篑斋,号绳庵,直隶丰润(今属河北省)人。父亲张印塘历任建德市海宁市知县、杭州市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职,张印塘为官清廉,颇得民心,在任安徽按察使期间与李鸿章相识,张印塘在安徽镇压太平军时协同作战,成为“患难之交”,咸丰四年(1854年)张印塘病逝。
同治九年(1870年),张佩纶中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辛未科二甲进士。先后授职编修翰林院侍讲,兼任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后张佩纶侍讲,河南山西发生大饥荒的时候,张佩纶引用祖宗成训,向上进言,提出了“诚祈,集议,恤民,省刑”几条建议,得到采纳,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的问题。
光绪五年(1879年),张佩纶母亲身故丁忧,在此期间投入李鸿章门下,在天津市参议海防事务。
清流代表
从光绪五年(1879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的中法战争前夕,清政府中除洋务派外,还有另一政治派别,号称“清流派”。这一时期,国内外政局紧张,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鼓励朝臣议论时政,促成了清流派的兴起。清流派针砭时弊,弹劾官员,大胆言事,一度受到慈禧与老臣们的倚重,影响甚广。张佩纶擅长写文章,又喜欢评论朝政,成为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名动一时。清流派代表人物如张之洞、宝廷、何金寿陈宝琛黄体芳吴大澂陈启泰等人,其中张佩纶与张之洞最有名,号称“青牛(清流)角”;张佩纶、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四人又合称为“翰林四谏”。
清流一派在朝廷中既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又受恭亲王奕䜣等人的倚重,1878年张佩纶在恭亲王奕䜣受到慈禧太后打压时上书为奕䜣辩护,受到奕䜣重视,1879年御史吴可读抗议慈禧太后不为皇帝立嗣时,张之洞又上书为慈禧太后辩解。
光绪八年(1882年),张佩纶任左副都御史。他一上任,就立刻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借清查“云南报销案”腐败内幕,接连三次上折,奏罢户部侍郎王文韶,工部侍郎贺寿慈、吏部尚书万青藜户部尚书董恂等人都被其弹劾罢免。以致朝廷震动。光绪九年(1883年),张佩纶晋为待讲学士后更是亲自前往陕西调查巡抚冯誉骥被控一案,清查其罪,将冯誉骥查办革职,张佩纶自诩“往返五千里,咒骂十三家。”
主张抗法
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为代表的清流党人屡屡强调树立危亡意识,反对一味妥协,加强海军建设,在中外交涉中力争主权。光绪八年(1882年)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一事,张佩纶强烈呼吁要保住越南,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他强调中越唇亡齿寒,丢失越南则缅甸必失,中国必受其害。他还上奏请求加强北洋水师建设,建设南北海防、设置水师四镇,招揽刘永福的黑骑兵为己用。早在光绪七年(1881年)春张佩纶就前往天津市李鸿章师爷薛福成讨论海军发展规划,构想北洋水师的未来发展,包括巡逻舰、巡洋舰、铁甲舰等建设问题。但清廷认为其阻碍中法议和,命他到陕西省公干。后中法关系日渐紧张,又命张佩纶回朝,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在此期间,他向恭亲王建议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原先附设在俄国股中的海防事务分离,单独设置海防股,分管海防经费、外国师船等事务。在面对外国使臣时张佩纶也表现强势、力争权利。
清流一派在对法问题上的强势抗议引起了慈禧对清流派的嫉恨。光绪十年(1884年)5月8日,清流派吴大澂陈宝琛分别被派往会办北洋、南洋事宜,张佩纶则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兼任船政督办。张佩纶到达福建省检阅海防船政后,亲自勘察船政局及闽江一代要塞,发现海军操练生疏、军纪败坏、武器装备低劣,为了提振士气,张佩纶巡查当日便将数人革职,整顿军纪、加强训练。随着法军的不断深入,张佩纶多次上书朝廷,希望能派舰船增援牵制法军。
光绪十年(1884年)7月15日,法国军舰趁中法议和时机,以“游历”为名闯入闽江口,对福建水师近距离监视,随后法舰增至12艘,给福建水师及福州市造成严重威胁。法国决心占领马尾船厂,作为索赔的筹码。7月19日张佩纶半夜冒雨进驻马尾船厂。法军进入马尾后,张佩纶上书提出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国舰队无法进驻港口,以求先发制胜,从而切断法军退路,但清廷以议和为由严令驳回。告诫他们以镇静为主,不要滋事。此后半个多月中,他一再呼吁先发制胜,均遭拒绝。
8月23日,法军向福建水师发动袭击,战斗不到半个小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1艘舰船中9艘沉没,2艘受击搁浅,阵亡官兵近八百人。
马江之役失败后,张佩纶被革职,戍往察哈尔省察罕陀罗海、张家口市等地赎罪。其他清流派重要人物也大多先后被贬斥,清流派日益沉寂。清流派只有张之洞仍掌握大权,活跃于洋务运动
幕僚生活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佩纶获释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门下,主管文书。在李鸿章门下主管文书期间,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李经(小名鞠藕)成婚,婚后两人一直住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张佩纶曾建议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正在这时御史端良弹劾张佩纶“干预公事”,张佩纶被驱逐回乡,张佩纶推测端良是受因主张议和而与张佩纶意见相左的海关道盛宣怀指使,也有观点认为是李鸿章长子想要上前线被张佩纶阻止,所以买通端良弹劾张佩纶。后李鸿章上奏为张佩纶辩护但未被皇帝采纳。张佩纶只好携家眷南下,侨居南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听闻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张佩纶心急如焚“咳血升许”。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保荐张佩纶和他共同办理和谈事宜,张佩纶再次前往李鸿章门下任师爷,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再次保荐张佩纶,朝廷以四品京堂官起用他,但张佩纶坚决推辞,没有再入朝为官。
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903年2月4日),张佩纶病逝于南京,终年56岁。
主要作品
张佩纶致力于研究《管子》,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及《管子注》二十四卷、《庄子古义》十卷。还与李鞠藕合著了一本食谱和一部武侠小说《紫绡记》。
《涧于集》共十二卷,收录张佩纶诗集四卷,文集两卷,奏议两卷,另有《涧于诗集》四卷单行,收录五百六十首诗。《涧于日记》底稿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主要由篑斋日记、嘉禾乡人日记、出塞日记等六部分组成,内容时间横跨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张佩纶第一任妻子朱芷芗去世后,张佩纶继承了其父朱学勤的藏书阁“结一庐”,共计185箱书帖,到光绪二十一年藏书量超过700种,共书万卷之巨。据《大清辅先哲传》卷二十六所载,张佩纶仿照《四库全书》体例,编有藏书目录《管斋书目》《丰润张氏书目》。但因辛亥革命后被宋教仁获得,宋教仁去世后,藏书散佚,1916年仅追回120余箱。
家族成员
主要影响
政治影响
张佩纶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任职于多地,为地方政务做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在处理地方事务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行政才能。
军事贡献
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张佩纶在多次镇压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敌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在处理中法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镇压叛乱和维持边境稳定的多项军事行动。
文化贡献
张佩纶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贡献,还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著有多部诗文集,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他的文学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成为晚清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家庭影响
张佩纶的家庭对中国现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孙女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盛誉。张佩纶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环境对张爱玲的成长和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参与洋务运动
张佩纶在洋务运动中积极参与,并担任重要职务。他支持引进西方技术和理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特别是在铁路建设、矿山开发等方面,他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交活动
张佩纶曾担任清政府的外交官,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外交谈判。他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表现出较高的外交技巧,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贡献。
人物评价
袁世凯夸奖张佩纶为天下奇才,曾说天下能真正学通翰林的,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即张佩纶)、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
张佩纶所做诗文深受苏轼影响。翰林编修陈宝琛和晚清官员徐世昌曾经评论张佩纶的诗文说张佩纶爱慕苏轼,生平际遇与其相似,所做诗文与苏轼中年作品比肩,夸赞张佩纶气节更胜过苏轼。
驻华公使杨约翰说评论张佩纶为他在华所见大臣里唯一一个生性秉直而洁身自好的人。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曾在信中称赞张佩纶主张对俄作战,不畏权势,锋芒毕露,但也认为他是骄矜、无知和中国式的爱国主义。认为他经过培养可以成为出色的新人物。
学者姜鸣在《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评论张佩纶以民族和道德正义为底线,在谋划方案时常常能出人意料,但他思维偏激且手无实权,在战争方面难以被决策层采纳。
人物故事
清流作风
张佩纶生性秉直,喜爱诗酒酬和,但洁身自好、曲高和寡。张佩纶在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朋友章洪钧登门道贺时,张佩纶家里却没有米煮饭待客,只好令仆人拿袍子去典当,买些米和菜回来做饭。
后期的张佩纶致力于评论时事,从诗人转型为谏臣,成为清流派最活跃的代表人物。他与张之洞黄体芳王仁堪等人共同讨论国事,弹劾官员,还会聚在一起品茶作诗,作风风雅。在1875年至1884年“清流派”鼎盛的数年间,张佩纶共上奏折127件,其中弹劾与直谏占近三分之一。一时间,只要张佩纶一疏上奏,满朝文武四方传诵,就连他平时爱穿的竹布长衫,都有人竞相效仿。
谪居生活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张佩纶被革职,被发往张家口市效力赎罪。自光绪十一年开始居生活,这期间,张佩纶受到故交亲朋尤其是李鸿章的特殊照拂,他在谪居期间专注读书,为汉、晋、隋、唐诸子百家之及《管子》作注,写成《管子》二十四卷,经常与人论韵学、金石学,论史、论文,论诗,修订地方志等等。
在谪居生活中,张佩纶以苏轼为效仿对象。张佩纶将住所由“西斋”改为“西雪堂”,后又改为“藤阴馆”与“北海轩”,并作《北海轩》十首,还想绘制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七贤图。不但爱慕苏东坡,张佩纶还常常以苏东坡自居,借苏东坡被贬彭城的典故感慨“有漂泊彭城之感”。在诗歌创作中,张佩纶模仿苏轼的诗词韵律,直接注明“和坡”“用坡”“用坡韵”等标题。创作体例与情感上都与苏轼诗词相似,在每年苏东坡寿辰,张佩纶也会设祭纪念。
感情生活
张佩纶经历过三次婚姻,原配朱芷芗的父亲是大理寺卿朱学勤,朱芷芗生了两个儿子后去世,留下了父亲收藏了500余万册书籍的藏书楼——结一庐。后来这些古籍全由张佩纶继承。朱芷芗去世后,张佩纶娶继室边粹玉,边粹玉的父亲边宝泉是陕西按察使闽浙总督,张佩纶戍边期间,边粹玉不幸病逝。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佩纶获释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门下,主管文书。李鸿章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将女儿李鞠藕许配给张佩纶为期,二人虽然年纪相差较大,但夫妻感情和睦,琴瑟和鸣。其孙女张爱玲对张佩纶与李鞠藕的感情曾表示过赞赏。《孽海花》一书中也生动描写过张佩纶与李鞠藕的相遇。
张佩纶与李鞠藕在南京定居后建有一座花园洋房,主要有三幢,南侧一幢似为主楼,东西两楼各连着一个花园。张佩纶特别将东楼命名为“绣花楼”,专为李鞠藕居住,后人习惯称之为“小姐楼”。夫妻二人曾在小姐楼中编写食谱,品评古籍善本,撰写武侠小说,二人感情甚笃。张佩纶在日记中写道:“以家酿与鞠藕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写诗表白心曲:“袖中合有屯田策,懒向辕门更纪勋。”
研究书目
《清史稿 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一》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流代表
主张抗法
幕僚生活
主要作品
家族成员
主要影响
政治影响
军事贡献
文化贡献
家庭影响
参与洋务运动
外交活动
人物评价
人物故事
清流作风
谪居生活
感情生活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