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隐形战斗机原型机I-131是米高杨设计局于20世纪80年代应
苏联空军隐身性要求设计出的一种大型高空高速战斗机。
20世纪80年代初,米格-29和苏-27相继服役后,苏联空军提出了新一代
F-104战斗机的设计要求,同期受
美国正在发展的
隐身飞机的影响,空军表示新型飞机必须强调隐身性。
米高杨设计局为此派出了刚刚结束米格-29设计工作的优秀设计师洛斯提斯拉夫·贝利亚科夫,他领导的设计组在中央流体研究院的协助下,应用
米格-25战斗机的设计经验和当时
苏联隐身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出一种兼具高速性与隐身性的战斗轰炸机,也就是计划11,最后确定的方案11.9是一种鸭式布局,双发,双垂尾,
多面体外观,大型高空高速战斗机。
1982年,设计局批准了11.9方案,出于对米格-29被空军人为压制,导致性能低于苏27的不满,11.9一开始就决定是一种全面压倒苏-27的大型多功能战斗机,米高杨设计局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同时,
苏霍伊航空集团忙于完善苏-27的量产计划和改进,对空军的要求只提交了一个苏-27的隐身化修形,导致空军极为不满,所以空军开始重视米高杨设计局的方案。
1984年,经过一连串的修改和风洞试验后,11.9方案的第一架原型机I-131开始制造,并于1985年末完成,当时发动机和雷达还没有制造出来,只能在I-131上装上2台索洛维也夫设计局研制的D-30F-6双转子
涡轮风扇发动机,开始试飞。
I-131设计巡航速度2.5马赫,高空最大速度3.6马赫,实用升限32000米,转场航程3100千米。出于隐身考虑,该机没有外部挂架,机腹有2个内置弹舱,可携带R-60,R-40T,R-27等
空空导弹,也可携带常规炸弹,
制导炸弹。前机身下方整流罩内有一门30mm口径Gsh-301机炮,备弹量为250发,机头上方有一具OEPS29光电系统(包括激光测距器、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计划以后还会装上新型相控阵雷达。新的座舱显示系统显然应用了西方技术,采用新型平显和两个彩色显示器,配备有多功能按钮。新型导航系统具有空中数据链更新预设任务信息的能力,还采用了改进的头盔瞄准具。
米高杨设计局有多年前线战斗机设计经验,I-131也具有短场起降能力,甚至可以在平整的地面和冰面上起降(当然会大大延长滑跑距离),前机身的
多边形结构可以有效散射雷达波,发动机道具有S形设计,尾喷口也装有红外抑制装备,从而使I-131成为
苏联空军的第一款隐身战斗机,空军一开始非常喜爱它,并早早决定了它未来的编号,
米格-31战斗机。
但是计划中的发动机迟迟无法完成,I-131计划一拖再拖,1986年,
美国的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产生了2架原型机——YF-22和
YF-23战斗机,苏联空军失望的发现,I-131的隐身性远远不如美国的同类,唯一优越的高空高速性也有着局限,在超过3马赫的情况下,I-131的隐身能力大大下降。I-131没有外部挂架,内置弹舱空间不足,不能使用新型空空和空地导弹,严重滞后的计划不仅令空军逐渐失去兴趣,也提供给竞争者诋毁的机会,计划中的第2架原型机一直未能获准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