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Tai Po Market)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墟市之一,位于新界大埔。大步墟的建立源于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邓族。宋朝期间,邓族的先袓由中国大陆迁至锦田定居。后来因为
族群人口增加,所以分迁到元朗厦村、
屏山及粉岭龙跃头等地居住。
1672年(
清代康熙十一年),邓氏族人向新安知县申请在林村河以北一带的地方建墟,取名大步墟,即今大埔旧墟。当时大步墟因为地处优越,是九龙城和深圳墟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拥有面临大步海(现称
吐露港)这渔港,所以成为一个优良的经商地。
大埔县成为区内水上交通枢纽,有
客船来往多个地点,甚至远至
潮州市及
汕头市。因此,邻近地区的居民亦想在大步墟开设商铺,但每次都被邓族反对。1892年(清朝
光绪十八年),新安知县裁定大步墟为邓氏税地,他族不能在墟内建铺,纠纷才暂时结束。1595年(明万历三年),龙跃头邓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带的地方(即现在大埔旧墟附近)建立“孝子邓师孟祠”(通称“邓孝子祠”,现已不存)。该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于汀角路天后庙附近。由于太和市享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乡民逐渐将太和市视为
大埔县的墟市代表,并以“大埔墟”去称呼太和市,而原来的
林村河北岸邓氏大埔墟则被改称为“大埔旧墟”。
大埔墟:
香港铁路博物馆(旧
大埔墟站)、文武二帝庙、旧北区理民府。现时大埔旧墟墟市已经消失,发展为住宅区,区内屋苑主要兴建在1990年代,是
大埔新市镇较后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惟保留
大埔旧墟天后宫,成为大埔旧墟的遗留痕迹,现存内街“旧墟直街”更保留旧墟的地名,从这些线索都可略知旧墟过去之地理位置。区内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厦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园、翠林阁、富善花园、美菱居、富莱花园、荣晖花园、荣明花园、丽和阁、美丰花园、荣丽苑、美新大厦、美利大厦、粤发大厦、富昌阁、安乐楼、华安楼。
在邻近地区当中,
大埔县以北的泰亨村文氏
族群也曾计划在大步墟建屋及开设商铺,当然也遭受邓族的阻挠。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联合附近七个非邓氏的村落,组成
大埔七约(泰亨约、林村约、和约、集和约、樟树滩约、汀角约、粉岭约),在隔河另设太和市,即今富善街。同年,横跨
林村河的广福桥落成,并以此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陆路交通。大埔七约兴建了广福桥以后,从而掌握了通往大埔的交通主导权,令太和市的实力渐渐凌驾在大埔墟之上。而在1913年于太和市建立的
大埔墟站(现
香港铁路博物馆),更助长了太和市的发展。由于太和市已逐渐取代了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后来被称为大埔墟,而原来的大埔墟则改称为大埔旧墟。1913年所建的火车站,服务七十年后,于1983年关闭。
昔日大埔旧墟以南一带,由于兴建了公共房屋太和,加上
港铁东铁线(前称:九广东铁)在该处设
太和站,因此现今的“太和”通常是指该处。相反,当时的
广九铁路在太和市旁设大埔墟火车站(现已南移),因此“太和市”的地名已被“大埔墟”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