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在
内蒙古自治区固尔班乡豪堑营村弯子山上发现的一处辽代古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十座墓葬。在这批墓葬中,第六号墓中发掘出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这位女性身着辽缎外衣,覆盖着铜丝网,面部戴着鎏金面具。出土时,她的皮肤仍然富有弹性,面容润泽,仿佛刚刚离世一般,因此被称为“千年古墓睡美人”。
契丹女尸是在1981年被发现的,当时她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固尔班乡豪堑营村弯子山的一个辽代古墓群中被发掘出来。这个古墓群共有十座墓葬,而契丹女尸所在的第六号墓中,她被发现时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她的身体穿着辽缎外衣,并且全身都被铜丝网包裹着,脸上则佩戴着鎏金面具。当她被挖出时,她的皮肤仍有弹性,面色润泽,似乎刚刚离开这个世界不久。
契丹女尸的发现不仅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历史学界、
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们的兴趣。此外,她的出现也震动了医学界。中央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以及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病理专家和教授都参与了对契丹女尸的研究工作。他们对她进行了包括生理、病理、生化、骨骼、
细胞和人类学在内的多项化验和分析,从而获得了宝贵的研究数据。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如契丹女尸的死亡年龄大约在三十岁左右,
血型为B型,体内某些元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现代人。此外,她的死亡原因也被推测为可能是由于大出血导致的。
契丹女尸的发现地——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拥有丰富的古代
文化遗产。在这里,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
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并且在文物普查过程中还发现了古城遗址、古长城、
碑刻和寺庙等遗迹。契丹女尸所在的辽代古墓群就是这一地区众多古代遗存之一。
历史学家通过对
辽朝女尸及其所属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契丹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契丹人最初生活在今天的
西拉木伦河和
老哈河流域,由最初的两个氏族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八个部落。到了公元7世纪初期,契丹社会开始形成部落联盟。到了8世纪中叶之后,契丹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公元907年,契丹领袖
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个部落以及周边的突厥、
吐谷浑、
党项族等族群,建立了一个奴隶制政权,起初称为契丹。公元916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年号。公元938年,他将国号改为辽,并占据了
中原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与
北宋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为了巩固政权,
辽朝统治者推崇汉文化,放弃了游牧生活转而从事农业生产,并在
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契丹人在模仿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形式。在
察哈尔右翼前旗的
巴音塔拉镇境内的阿不达尔山上,曾发现一块刻有契丹文字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即为“契丹小字”,这对传播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契丹王朝最终在公元1218年被
蒙古帝国的
成吉思汗所征服,契丹民族也随之融入了
蒙古族和汉族之中,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