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
金朝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南遗老。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
周昂和
文言文家刘中为师。
哀宗正大年间,历任
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判官﹑左司谏﹑延州
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二年(1233)﹐金军马都元帅
崔立以南京
东京汴梁(今
开封市)降蒙古军,召他与
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预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三月﹐东游
泰山,坐石而逝,年七十。所著《五经辨惑》等十余种,对汉和宋
儒家学者解经中之谬误,及
隶书、
文言文的字句病。多有批评。《
滹南遗老集》45卷﹐续1卷﹐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丛书集成》本。《
滹南诗话》3卷﹐有《
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霍松林等校点本。
王若虚,字从之,
藁城区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
承安二年经义
进士。调
敷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
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
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
刺史,入为直学士。
元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
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
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
浑源县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
滹南遗老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王若虚论文论诗都有独到的见解。论文主张辞达理顺,论诗提倡晓畅自然的风格,主张写“哀乐之真”,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
苏轼。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
六一诗话》﹑《文辨》著述中。他反对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认为“古今互有短长”﹐“文章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他对文体的看法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主张著文﹐“惟
隶书﹑实录﹑制﹑王言﹑决不可失体”﹐“其他皆得自由”。他认为诗的创作关键在于皆出於自得﹐反对“苦无义理﹐徒费雕镌”之作。他还撰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诸史辨惑》等多种著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
宋儒﹐其中主要是
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在《史记辨惑》中对
司马迁的行处叙事,多有指责。
荒坡依约认田园,松菊存亡不足论。我自无心更怀土,不妨犹有未
招魂。
山杏溪桃化棘榛,舞台歌堕灰尘。春来底事堪行处,门外流莺枉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