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年2月4日出生,1969年12月2日病逝,
苏联著名的党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苏联最早的五位元帅之一。
1881年2月4日,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出生在顿巴斯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学业结束后,迫于生计,他立即进了工厂。1899年,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领导了工厂起重机司机罢工,并取得了改善工作条件的胜利。1903年10月,他正式加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4年,成为了卢甘斯克党组织的领导人。1905年,开始正式参加工人运动 。1917年,先后参加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当选为
乌克兰工农政府委员、乌克兰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哈尔科夫军区司令。1919年6月,出任第14集团军司令。不久,指挥了卡捷林诺斯拉保卫战,后任乌克兰内线司令,指挥了基辅保卫战。1919年11月,被任命为第一骑兵军的军事委员。1924年,任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年至1934年,升任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又担任了6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45-1947年,出任盟国对
匈牙利管制委员会主席。1952-1960年,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53-1960年,任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因被指责为支持反党集团而未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后,他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1969年12月2日病逝。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在苏联战争时期,与
谢苗·布琼尼合作组建装甲纵队和骑兵集团军,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击退了外国干涉军和白军的数次入侵,为前期的
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1年1月13日出生在顿巴斯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维尔赫尼村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其父原是沙皇军队的退伍士兵,后成为铁路巡道工,其母当过厨娘和洗衣妇,家里生活贫困。他早年失学。
8岁当牧童,10岁在煤矿当童工,13岁念了两年书,15岁以后当信差、机械师助手、电工和钳工(后来他自己炫耀是“红色的革命钳工”)。
1898年在阿尔切夫斯克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小组,曾遭到逮捕和解雇。而后,在俄国南方到处流浪漂泊,靠打短工维生。
1903年回到顿巴斯,参加卢甘斯克的布尔什克左派,并成为该市市委委员。
1904年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卢甘斯克委员会委员。
1905年任卢甘斯克苏维埃主席,领导工人罢工和建立战斗队的工作。
1906年4月去参加四大途中,在彼得堡遇见了列宁,并结识了
约瑟夫·斯大林。大会期间,他设法从芬兰运出几船军火回俄国。大会后,在卢甘斯克建立一所印刷厂,并主办一家布尔什维克地方报纸。
1907年5月在五大会上结识了
米哈伊尔·伏龙芝和
米哈伊尔·加里宁。同年,和叶卡捷林娜·达维多芙娜·戈尔勃曼结了婚。婚后不久被捕,被流放到
阿尔汉格尔斯克省。之后,逃出流放地来到
巴库。
1908年和斯大林一起在巴库布尔什维克党委会工作。不久被捕,被流放到
彼尔姆省,直到1912年底为止。
1913年恰逢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庆祝大典,颁布大赦令,他才得以获释。获释后,举家迁往
圣彼得堡,在一家锅炉制造厂工作。他获释后,举家迁往彼得格勒,在一家锅炉制造厂工作。
1917年8月任卢甘斯克市杜马主席。9月任该市市长和市苏维埃主席。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被选为全俄中执委会委员,并成为契卡最早一批被任命的工作人员。
1918年3月在卢甘斯克建立了一支游击队。国内战争爆发后,他率领游击队与马蒙托夫、
安东·邓尼金等白军激战,被托洛茨基任命为第十军军长。而后,率领全军1.5万名官兵转战到
约瑟夫·斯大林全权负责的
伏尔加格勒参加保卫战。在
察里津战役中,伏罗希洛夫任察里津军队集群司令、南方面军副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第10集团军司令。11月被选入
乌克兰临时工农政府,任内务人民委员,后任
哈尔科夫军区司令。
1919年八大期间,军事反对派的领导人遭到列宁和大多数与会代表的批评。八大后,斯大林被调回中央,伏罗希洛夫被解除了第十军军长职务,被派到乌克兰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5月领导了肃清格里戈里耶夫匪帮的作战。6月任第14集团军司令,指挥了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保卫战。后任内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指挥了基辅战役。
1919—1921年参加组建了骑兵第1集团军,任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1年—1924年任实力雄厚的北高加索军区司令。
1921年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同年率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小组参加平定喀琅施塔得反革命叛乱,荣获第二枚红旗勋章。
1923年任苏联军委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
1925年10月
米哈伊尔·伏龙芝逝世后,苏联军委会改组为国防人民委员部,由他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1926年担任政治局委员后,从此就死心塌地紧跟
约瑟夫·斯大林,积极同所谓的“反对派”的军政人员作斗争。
1934—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4年6月任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6年—1938年的
苏联肃反运动中,当斯大林一手制造的血腥炼狱的大门打开之后,伏罗希洛夫就毫不犹豫地点燃了残酷镇压之火。他直接参与杀害的中级指挥员高达五千名(其家属还遭到非人的磨难)。
1940年初的
冬季战争充分暴露了伏罗希洛夫指挥上的无能。4月在工农红军最高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根据
约瑟夫·斯大林的意图在长篇发言中公开批评了他在指挥上所犯的错误。会议决定解除他所担任的国防人民委员职务,由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继任,他改任为苏联人委会副主席。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后,铁木辛哥承担了统帅部的指挥工作,
格奥尔基·朱可夫被赋予领导总参谋部的重任,伏罗希洛夫被派往西部战线,但未能阻止
德军的疯狂进攻。7月1日被召回
莫斯科,负责领导
西北防线的防御工作。7月10日—8月31日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西北方向总司令。8月被派往
圣彼得堡。9月被分配担任检查莫斯科、
伏尔加河、
中亚和
乌拉尔各军区内红军后备部队的训练工作。9月5日—12日任
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
1942年被任命为游击运动总司令和国防委员会所属的战利品委员会主席。9月6日—11月19日任游击运动总司令,积极参加了游击斗争的组织工作,亲自训练游击队指挥员,使游击队的行动与军队的作战相互配合。
1943年1月作为大本营的代表,在对列宁格勒封锁的突破的作战中,协调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和
沃尔霍夫方面军的行动。1943年12月被派往滨海集团军去参加拟制解放克里木的战役计划和组织步兵与海军的协同。出席过苏、美、英三国莫斯科会议(1941年)和苏、美、英领导人
德黑兰会议(1943年)。
从政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伏罗希洛夫退出军界,被任命为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
1945年—1947年出任对盟国
匈牙利管制委员会主席。1947年兼任部长会议文化局局长。
1952年10月十九大上,当选为扩大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并进入主席团的九人执行局。斯大林逝世后,伏罗希洛夫继续担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同时还担任了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52年—1960年为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1953年—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57年4月15日作为国家元首率代表团出访中国,毛泽东为了借用他的权势以抵制反华的
赫鲁晓夫,用最高的规格来接待他。6月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伏罗希洛夫因倒戈站到赫鲁晓夫一边,不但在《反党集团》中没有列上他的名字,而且仍然被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并继续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60年5月根据本人的请求,伏罗希洛夫被解除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但仍担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1961年7月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点了伏罗希洛夫的名,多数代表发言都揭发批判了他的罪行。10月27日在中央全会上,他念了一份声明:“……我深知,我在支持反党集团的发言时已经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同时还被迫承认:“我对过去那一段时期里所犯下的许多错误深感悔恨。”
赫鲁晓夫在总结发言中,一方面谴责伏罗希洛夫,一方面又呼吁与会代表对他采取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不仅被保留了党籍,而且还当选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但在新的中委会和党的机构中都没有为他安排重要职务。
1962年和1966年两度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却很少参加会议,也很少抛头露面,几乎停止了政治活动。
1964年10月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恢复
约瑟夫·斯大林的名誉,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荣誉
短剑和
罗斯托夫市荣誉市民称号,还出版了他所写的回忆录《生活的故事》。
获得荣誉
获
列宁勋章8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
苏沃洛夫勋章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革命荣誉武器和荣誉武器各1件。
1956年2月3日获苏联英雄称号。
1960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68年2月22日获苏联英雄称号。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69年12月3日去世,被埋葬在
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个人作品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