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争
1939年苏联和芬兰发生的战争
冬季战争,又称苏芬战争,是发生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之间的一场战争,涉及到苏联芬兰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冬季战争爆发的起因主要是苏联对芬兰的安全担忧和领土争端,尤其是苏联要求在芬兰湾岛屿上设防遭到芬兰拒绝,加上曼尼拉事件引发的紧张局势最终导致冲突爆发。
冬季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试图迅速击溃芬兰的防线并吞并其领土。然而,芬兰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苏联军队在攻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在第二阶段,苏联增派兵力重新发动进攻,并最终突破了芬兰的防线。芬兰军队被迫撤退,并最终在持续的战斗中被迫与苏联签署了停战协议。战争结束后,苏联伤亡人数超过32万,芬兰伤亡人数约为7万。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芬兰割让了一些领土给苏联,并同意苏联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而芬兰则被迫接受了苏联的要求。
冬季战争对苏联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削弱,损失了近30万人,大量的装备和资源消耗尽。苏联在战争中的表现暴露了其军队的弱点,包括指挥能力不足、战斗力下降等问题。此外,冬季战争还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对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让西方国家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它也对芬兰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芬兰加入了与德国合作的阵营,对苏联后来的卫国战争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世界反法西斯事业造成了负面影响。
战争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宣布独立并得到了苏维埃俄国的承认。1918年初,当时苏俄一些武装人员参与了芬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引发了红军与白军的内战。红军失败后,白军取得胜利,并掌控了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但芬兰国内的形势依旧紧张。白军认为资产阶级价值观念还没有充分实现,芬兰共产党在苏联共产党支持下仍影响着芬兰内政,其他保守派力量则力求在政府和议会中获得更多权力。尽管政府和白军掌握了政府机构、军队和民兵,但芬兰仍笼罩着政变的气氛。并且在芬兰内部,民主和法制逐渐发展,但和平主义思潮也影响了政治决策。芬兰议会需要迎合多数民众的想法,对于军事建设和国防政策往往受到限制。
在卡尔·冯·曼纳海姆(芬兰语: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将军成为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后,他认为芬兰有限的军事力量无法抵御苏联入侵,提出部署海岸炮兵以封锁苏联舰队。尽管芬兰军方意识到加强海岸炮兵建设的重要性,但议会常常阻碍了相关议案和拨款。这导致海岸防御体系仍存在致命弱点。而苏联对芬兰加强海岸防御的举措感到不满,视其为敌对行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参与到封锁芬兰湾的行动中,加剧了苏芬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芬兰内部普遍存在和平主义思潮,但国防发展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敌意使得两国很难进行真正的政治对话。苏联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引发了对芬兰的关注,尤其是位于卡累利阿共和国地区的苏芬边界对圣彼得堡的安全至关重要。苏联担心,如果希特勒进攻苏联北部地区,可能会通过芬兰领土进攻列宁格勒,因此要求芬兰改善双边关系并签订军事条约。1932年,芬兰与苏联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侵略行动。这一条约暂时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但仍受到大国博弈的影响。
冬季战争爆发的原因还包括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苏联在1938年4月向芬兰提出在芬兰湾的某些岛屿上设防的要求。芬兰以奉行中立政策为由拒绝了这个要求,并保证不允许任何外国使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苏联认为这些岛屿对芬兰政府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对苏联来说,它们可以作为观察点,监视通往圣彼得堡的海上通道,对苏联的安全非常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全力以赴建立东方战线,加强北翼封锁芬兰湾门户,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苏联要求租借汉科港及其周围地区30年,并要求转让芬兰湾的某些岛屿和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等芬兰领土给苏联。芬兰政府一方面表示理解并同意考虑让出一些岛屿,但另一方面拒绝讨论后移卡累利阿共和国边界的问题,认为这对芬兰的防御和安全构成威胁。双方多次谈判,均未能达成一致。
1939年11月26日,苏芬边界地带对苏联属地内的一个名为曼尼拉(芬兰语:Mainilan laukaukset)的村庄进行了炮击。苏联方面指控芬兰参与了这一事件,但芬兰则否认了这一指控,并提议由第三个中立国家进行调查。然而,苏联方面并没有同意芬兰的建议,要求芬兰赔礼道歉,并将军队撤离至离边境20至25公里的地方。由于芬兰方面拒绝了这一要求,苏联于28日宣布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协议,并于29日中断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冬季战争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
战争过程
苏芬战争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当时,苏联空军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实施了突然袭击,并展开了全面入侵行动。苏联派出了近100万军队,从东部、东南部以及芬兰湾地区进入芬兰,与之相比,芬兰军队只有约30万人,其中80%是后备役军人,由卡尔·冯·曼纳海姆元帅指挥作战。
由于苏联受到了纳粹德国成功波兰战役的启发,苏联觉得自己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俄语: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联共(布)圣彼得堡州委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俄语: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Жда́нов)等人相信他们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然而,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俄语: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却持谨慎态度,他认为不能轻敌。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要求集中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但这一计划却受到了约瑟夫·斯大林的质疑。
最终,苏联决定将对芬兰的战争全权交由列宁格勒军区负责,总参谋部不再参与。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被派往索契休养,其他总参谋部成员也都被重新安排了任务。梅列茨科夫(俄语: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注意到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地形复杂以及芬兰军队的抵抗能力,但他仍声称芬兰最多只能坚持两周。然而,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苏联红军伤亡惨重,进展微乎其微。斯大林不得不召回沙波什尼科夫,并采纳了他早先提出的计划。
第一阶段
苏军的第一阶段攻势主要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峡,旨在突破该地峡的防线并击溃芬兰军队。此次进攻于1939年11月30日开始,苏军对芬军进行了炮击之后展开全线进攻。同时,苏军还从卡累利阿、彼得罗扎沃茨克、乌赫京斯卡亚、坎达拉克沙摩尔曼斯克等方向越过芬兰国境线,向其腹地推进。然而,在北部,苏军对佩萨莫的进攻只取得了微小的进展,而南部的两栖突击行动则遭到了彻底的挫败。苏军主力部队试图强行推进卡累利阿地峡,但在攻击曼纳海姆防线时遭受了惨重损失。其他试图穿越位于芬兰中部的湖泊和大森林的苏军纵队也在复杂的地形中被芬兰军队重创。
苏军的第一阶段攻势持续到1940年1月初,在苏奥穆萨尔米村爆发了一场激烈战斗,标志着该阶段的结束。苏奥穆萨尔米之战是于1939年12月9日至1939年12月28日期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由苏联步兵第163师与芬兰陆军第9步兵师之间展开,双方在苏奥穆萨尔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1939年12月9日,苏军步兵第163师在泽连措夫(3еленцов 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师级指挥员的带领下,派出步兵第662团、山地步兵第81团和步兵第759团投入战斗。泽连措夫决定采取兵分两路,分别由山地步兵第81团和步兵第662团从不同方向突击苏奥穆萨尔米。同时,步兵第759团沿着拉特泰公路从东面突击。
战前,山地步兵第81团隶属于苏军山地步兵第54师,驻扎在摩尔曼斯克州的坎达拉克沙,经过对芬兰极地苔原森林地的充分训练。战争爆发后,山地步兵第81团迅速突破了芬军防线,驱散了小股芬军部队,迅速推进。12月9日傍晚,苏军步兵第163师夺取了苏奥穆萨尔米地区。面对苏联红军步兵第163师的凌厉攻势,芬兰陆军的独立15营和独立16营无法抵挡,只能连连败退。 然而,步兵第662团在苏军步兵第163师后方负责警戒,没有参与实际战斗。而山地步兵第81团在拿下苏奥穆萨尔米后,尝试对尼斯卡塞尔凯南岸的芬军阵地实施突击,但遭到了芬军顽强的抵抗,蒙受了巨大损失后被迫撤退。步兵第759团则没有积极投入战斗。
1939年12月3日,芬兰陆军的预备队4营和陆军第9步兵师赶到战场。他们发现苏联红军步兵第163师的情况危急,决定展开反击。在12月11日,芬军发起了对拉特泰公路的攻击,孔图拉战斗群迅速切断了公路,并摧毁了苏军的卡车队。随后,芬军在库伊瓦斯耶尔维湖和库奥马耶尔维湖之间的小河上占领了有利的防御阵地。 随着战斗的继续,芬军持续对苏军步兵第759团实施攻击,但苏军坚守阵地。与此同时,苏军步兵第163师的指挥官泽连措夫感到形势危急,多次请求允许撤退。最终,他的请求在12月28日被批准。苏联红军步兵第163师开始大撤退,山地步兵第81团和步兵第759团顺利撤退到目的地。然而,步兵第662团被遗弃,遭受了芬军的重创。芬军不断袭击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导致苏军被迫分散。最终,苏军伤亡人数超过27000人,而芬军的伤亡人数不到1000人。芬兰在首都遭受到袭击后,就向国际联盟提出控告,并于1940年12月14日,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
第二阶段
在遭受了失败后,苏军被迫增派兵力、重新部署,并向芬兰前线增加了50万军队,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俄语: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元帅指挥。而芬兰军队做出了部署的调整。第9步兵团第2营接替了第8步兵团第1营的位置。第9步兵团由讲瑞典语的芬兰人组成,这样的调整给芬军内部的指挥和通信带来了一些困扰。1940年2月初,苏联红军再次发起猛攻,以强行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为目标。2月1日,苏军开始对芬兰防御阵地展开猛攻,每天进行4至5次攻势。面对苏军持续的进攻,芬军英勇抵抗,导致苏军伤亡惨重。然而,苏军的统帅部门决心已定,为了实现目标,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2月11日,苏联军队调集了四个炮兵团向芬兰军队发起炮击,在苏联坦克的支援下,他们攻占了波皮乌斯堡,苏联军队的红旗在碉堡顶部插起。然而,芬兰第9步兵团第2营所属的连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由原先的100人,最后只剩下16人。苏联军队继续攻击泰斯特碉堡并固守周围地区,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地带。2月12日清晨,他们再次发起攻击,迫使芬兰军队退守到第二道防线。
为了防止苏联军队的进攻,芬兰军队动员了第13步兵团和第14步兵团的预备队。其中,第14步兵团的两个营在苏马耶尔维湖北部发起攻击,其他部队则攻向凯梅雷公路。但遭遇到苏联第7步兵师强烈的抵抗,最终被迫撤退。与此同时,第13步兵团被派来堵住芬兰防线的缺口,但并没有发起攻击。苏联军队对芬兰防线发起猛烈攻击,摧毁了芬兰的反坦克壕,并在距离芬兰战壕100米的地方展开攻击,苏联坦克甚至在芬兰壕沟背后袭击了芬兰的重型炮兵营。最终,苏联军队在2月13日突破了芬兰在莱赫德地区的第二道防线,导致芬兰主要防御地带的崩溃。由于芬兰军队没有在中间防线前方建立筑垒防线,于2月15日,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下令全军撤退至中间防线。2月24日,苏联红军攻克了芬兰湾内的科伊维斯托海岛要塞。2月28日,苏军发起了夺取维堡的总攻,并于3月2日从东北方向逼近维堡地区。3月12日,芬兰被迫求和。
战争结果
签署和约
1940年3月12日,芬兰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苏芬条约》。和约规定,芬兰需割让了卡累利阿共和国地区、拉多加湖的西岸和北岸,以及开克斯果耳姆、索尔塔瓦拉和苏奥亚尔维等城市。此外,芬兰还将一些位于芬兰湾内的岛屿,如梅尔克雅尔维城、雷巴奇和斯列德尼半岛的西部割让给苏联。苏联还获得了租借汉科半岛及其周围岛屿的权利,以建立海军基地,并在那里驻扎必要数量的陆空军。这使得苏联的边界向北偏移了150公里,同时获得了至少30年的汉科半岛租借权。
根据和约,苏联每年需要向芬兰支付八百万芬兰马克的租金,并建立了控制芬兰湾入口的海军基地。 另外,苏联同意撤出贝柴摩的军队,而芬兰也被要求不在该地建立军事基地。和约的签订宣告了苏芬战争的结束,为东北欧地区带来了和平。此外,这一协议削弱了国际上反苏势力的力量。在1940年3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对苏联外交政策的支持。同年3月31日,根据议员支大诺夫的报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决定将卡莱里亚自治共和国改组为卡累利阿芬兰苏联
伤亡情况
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有32万名多的苏联士兵伤亡,其中有超过12万人死亡或失踪,近19万人受伤,另有5000多人被俘,苏联还损失了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而芬兰的伤亡人数约为7万人,其中2.5万人死亡或失踪,4万多人受伤,约有1000人被俘。芬兰也损失了二十多辆坦克和62架飞机,此外,还有957名平民死于空袭。
影响
对苏联
冬季战争对苏联的军事力量产生了严重的削弱。苏联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得苏联在冬季战争结束后面临着军事实力的严重衰退,对其后来的卫国战争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冬季战争还严重暴露了苏联军队的弱点,并降低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实力产生了怀疑,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这种怀疑导致了希特勒德国制定了“先西后东”的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苏德战争的爆发。
冬季战争也严重影响了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价值观,以及对芬兰的同情,对苏联实施了“道义上的禁运”,即限制了美国商品向苏联出口,尤其是涉及飞机、矿产、炸弹等关键领域。尽管美国实施了“道义上的禁运”,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阻止苏联对芬兰的入侵,反而让苏联将美国视为敌对国家,将美国划为帝国主义阵营一方。冬季战争结束后,苏美之间的贸易关系面临诸多困难,双边最惠国待遇受到破坏。尽管美国后来撤销了“道义上的禁运”,但贸易关系并没有实质性改善。这也导致了苏美关系的恶化。
冬季战争还对苏联的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苏联政府违背了其一贯坚持的无侵犯原则,在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对芬兰实行了军事占领。这种行为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降低了苏联的国际声誉。此外,苏联在战争前夕预谋地制造边界事端,以不光彩的方式对芬兰进行了战争。战争开始后,苏联还建立了一个“芬兰民主政府”,试图将独立的芬兰变为自己的“加盟共和国”,这进一步损害了苏联在外交事务中的地位。在与德国进行贸易谈判时,苏联受到了冬季战争的干扰,被迫削减了自己的要求,签订了对苏方不利的商务条约。
对世界局势
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战争导致苏联的外交政策转向亲德方面,并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次,战争使世界人民的视线转移,模糊了他们的斗争目标。战争的爆发初见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线,但苏联的行动选择了民族利己主义,与德国合作,给德国提供了经济支持和物资,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封锁。战争还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反法西斯斗争受阻,苏联要求各国共产党为其辩护,导致一些共产党遭受围攻和孤立。总体来说,战争对世界人民利益不利,对反法西斯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对芬兰
冬季战争对芬兰产生了严重后果,导致芬兰加入了与德国合作的阵营。战争结束后,芬兰失去了大量领土和资源,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场战争激起了芬兰人的民族仇恨,并导致芬兰加入了与德国合作的阵营。虽然芬兰没有积极参与德国的进攻行动,但芬兰的加入加剧了苏联北部的压力,对苏联的苏德战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评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认为苏芬战争是一次侵略行动,因为芬兰对苏联并不构成任何威胁。德国前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在苏芬战争中暴露了其军队能力不如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弱点,因为希特勒觉得苏联很勉强才能战胜芬兰,而德国只需要几小时就能解决它。除此之外,苏联的高级军事干部中最出色的人才在1937年已被约瑟夫·斯大林清洗,导致那些接班人在战争时期还未成长起来,暂时缺乏作战经历。文学家陈源认为苏芬战争使人们对苏联红军的实力和军备产生了怀疑,虽然没有人能确定苏联的实力究竟如何,但苏联红军在这场小小的战役中会不是德军的对手。
潍坊学院学报主编徐隆彬认为苏联进攻芬兰的目的是要推翻芬兰政府建立亲苏政权,但未能实现,最终为了避免西方国家介入而停战。这场战争让苏联军队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锤炼,但也暴露了其在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方面的不足,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导火索,而芬兰则被推向了德国这一方,成为其进攻苏联的帮凶。
山西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吉珊珊认为苏联需要维护自身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并将安全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依据。但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地位,强行扩张其领土,伤害了芬兰的民族感情,导致芬兰与德国结盟参加侵苏战争,增加了其他国家的反感,不利于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建立。因此,吉珊珊认为苏联的扩张行动并未使其取得更为安全的地位,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
湖北科技学院教授陈从阳认为苏芬冬战使得苏联与德国的外交关系更为依赖且受到限制,苏联对德国的友好和中立立场也给了希特勒以战略、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德国的侵略计划,最终客观上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
相关文物
苏穆萨米(Suomussalmi)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9年而建造的青铜纪念碑,高约9米,位于芬兰的苏穆萨米森林地区。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芬兰森林冰上骑兵队,在这场战役中战胜了苏联军队,体现了芬兰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战争结果
签署和约
伤亡情况
影响
对苏联
对世界局势
对芬兰
评价
相关文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