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1年在北京创立的高等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成立于2001年11月,前身为人大外语系。外国语学院下设8个系/教学部: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德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以及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承担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全校所有院系的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外国语学院还设有以下研究机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从事有关跨文化、跨国家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
学校是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17名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师资力量
外国语学院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18人,其中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教师56人(包括: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讲师19人);承担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教师62人。截至2009年9月,学院共聘有来自英、美、澳、德、俄、日、法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学者30余人,其中包括日本大正大学日语教育专家大野纯子(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院士David Walker(讲座教授)等高级学者。
新世纪以来,学院不断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师资队伍中,70%以上的教师拥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90%以上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其中专业课教师中54%以上已取得博士学位,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1988年2月成立外语系,除为全校开设5个语种的公共课外,先后建立了俄语、英语、日语德语法语5个本科专业。2001年成立外国语学院,现有英、法、德、日、俄5个本科语种,分别于1987、1997、1999、2003、2005年、2014年获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2月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2年秋开始招收英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学院成立MTI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学院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80人,其中本科生612人,硕士研究生143人,以及二学位学生25人。
近五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共发表论文将近80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650篇;近五年总计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其中专著24部,译著36部,教材59部,编著37部,工具书16部。近五年来我院承担了各类各级科研课题78项,其中有6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的部分专著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列入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
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美国俄州希达维尔文理学院、墨尔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里昂第三大学、俄罗斯国立大学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等数十所国外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及互派学生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点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外语学院还设有研究机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全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在121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5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90%,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在读博士占38%。另外,聘用外国专家和教师15名。目前有在校本科生493人,留学生2人,研究生79人。大学英语教学部是外语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岗52人。学历结构上,具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2名,占22%;具硕士学位的35名,占67%;学士的6名,占11%,与同类院校学历结构相比,属全国重点院校前几名。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8名,占34%,中级职称的有29名,占55%,初级职称的有6名,占11%,年龄结构看,20—30岁的教师有13名,占25%;31—40岁的有25名,占47%;41—50岁的有9名,占17%,51—60岁的有6名,占11%,年龄结构不仅合理且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等各方面结构合理,梯队合理,朝气蓬勃的队伍,它正以极大的热情与干劲,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文社科类大学奋斗着。
教学特色
大学外语教学部承担着全校本科生两个年级的基础英语近4500名学生和高级英语近5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基础英语主要分为1-4级,每一级别均开设听、说、读、写、译等五种类型的课程。每一种课程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更使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时代。
高级英语为选修课程,开设了《高级英语听力》《高级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成语与文化》《高级英语演讲》等课程。这些课程也充分地利用了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授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大学英语教学部还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以及教育部两项关于改革的扩展项目。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将为后续改革积累可贵的经验。
教学多样化
外国语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近三年内学院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及北京市项目1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专著1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2篇。
在校际协议的框架下,外国语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近20所大学有教师及学生的定期或不定期交流关系。已与两所国外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早期的俄文教研室、外语教研室和俄文编译室。
1949年5月
华北大学成立编译室,编译俄、英文教材。同年9月成立俄文大队,12月俄文专修班500余名新生入学。
1950年初
人大建校,不久俄文专修班改为俄文系。年底招收第一届俄语研究生。195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1954年,俄文系已培养俄文翻译152人,编译室翻译教材千余种。1955年8月,俄文系被并入北京俄语学院,仅少部分教师留在人大承担公共俄语的教学。
1951年
外语教研室成立于1951年,当时归属于外交系,1955年外交系独立建成外交学院。1956年成立人大新闻系重设外语教研室。
1960年9月
俄文教研室和外语教研室华归语言文学系,面向全校开设外语公共课。1961年6月,两教研室又直属于教务处领导下的基础部。
1966年
1978年7月
人民大学复校。两教研室恢复建制。同年招收英语师资班(本科)。1981年6月,俄语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俄文编译室归入基础部。
1984年7月
大学设立外语部,下设俄语教研室、本科英语教研室英语培训教研室、日、德、法语教研室。
1988年2月
外语系成立。至2001年7月,除为全校开设5个语种的公共课外,还先后建立了俄语、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5个本科专业及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3个硕士点。
2001年11月
外国语学院在外语系的基础上成立外国语学院成立后,在机构规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系部设置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创建于1987年。该专业本科学制四年,研究生学制二年。
本科阶段主要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的外事、翻译、国际商贸业务、教学、研究、国际文化交流等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硕士毕业生涉足的领域包括高等院校、国家部委、新闻媒体、涉外机构、外资企业、科研单位等。
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西方文化及澳大利亚研究。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年龄与职称结构较合理、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师资队伍,学术梯队整齐,师资力量雄厚,有6位教授,9位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
主要开设的硕士专业课程包括英语教学法、英语发展史、西方文明史、英汉及汉英高级笔译、莎士比亚研究、西方作家论、英美小说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解读、语篇分析、美国研究、澳大利亚英语与文化、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
本硕士点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的多所大学有学术交流活动,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可提供研究生赴澳学习交流项目。
教学思想
本专业在中美两国文学地域情愫主题思想、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西方作家论的形态与源流、西方先进文化成果、英语语言学新成果等研究领域已经有所建树,出版了多部有创新见解和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申报博士点的三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已经在各自研究领域内产生了较大或一定影响。
文学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具有不同于兄弟院校相同学科的特色,如英美文学方向注重小说地域情愫主题思想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西方文艺理论研究;西方文化方向注重中西文化比较,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突出中西文化交际研究;英语语言学方向则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紧密结合。
法语系简介
法语系建系于2001 年,建系当年即招收本科生。现有教师5 人,其中副教授 2 人,讲师3人。每年聘请外国教师一至两名。法语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均具有赴法国留学,进修或工作的经历。法语系教师在语言学,法国文学,翻译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已发表了多篇论文、译文及学术著作。
法语系现正与里昂第三大学商谈校际合作和师生交流事宜。
法语系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法语语言为主要业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法语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素质全面、知识面宽厚、专业水平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坚实,宽厚的外语语言基础,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和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水平,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法语人才。可从事外交、外贸、翻译、文化交流、国际关系、外事文秘、影视、电台、法语教学和企业、公司等方面工作。
俄语系简介
俄语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1945年,至今已培养俄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近千人。
俄语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获得国内外博士、副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4人。常年聘请俄罗斯语言文学专家1名。本专业目前有5个研究方向:俄语功能修辞学,俄语语用学,俄语语法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学。教师们在以上各领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已出版著作30多部,译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承担科研项目1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工程重点项目《新编大学本科俄语》(钱晓蕙,2003-2005)、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俄德日法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袁妮,2005-2009),参与教育部项目1项:《大学俄语教学改革与试题库建设》(李秀荣等,2001-2004)。
俄语专业注重国际交流。先后与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等国际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联系。在此平台上,教师、学生前往俄罗斯进修或攻读学位,聘请俄罗斯外教。时至今日,俄语专业已有近80%的教师曾到俄罗斯各高等院校进修、高访或攻读学位;本科生、研究生中也有10多名同学因在全国俄罗斯语言国情大赛上获奖或获教委选拔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此外,教师积极向国外(俄罗斯)学术刊物投稿,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境外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德语系简介
我校公共德语教学始于1978年复校。我院1999年起招收德语专业本科生, 2003年起招收德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德语系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教师中6人获博士学位(比例为63%),3人获硕士学位。德语系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年龄都在50岁以下。德英双语教学为本专业教学特色。德语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国家文学与文化。在编教师发表学术专著4部,学术论文40余篇,译著7部,编著教材等5部,译文数篇;主持过教育部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德语系教师曾获全校“十大教学标兵”、“宝钢教学优质奖”、“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德语初级阶段双语教学》,2004年)等殊荣。
德语系注重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每年选送2至3名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生到德国校际交流学校(图宾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留学一年,每年选送近25名本科生到德国校际交流学校(莱比锡大学,哥廷根大学科隆大学等)交流一个学期。德语系教师定期出国进修、短期高访,经常参加在国内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德语系在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斐然成绩。2004年春和2005年秋,德语系与《文学之路》编委会联合成功举办“首届日耳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校校长纪宝成教授两次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德语系在全国德语界的知名度,为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德语系努力通过多渠道建设图书资料,除自购外,还曾获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图书馆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士三个主要德语国家驻中国大使馆赠送的德文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德国梯森基金会赠送德语系的价值五十余万元的德文图书已全部到位,使德语专业的图书资料增至数千册。
德语系学生在校外各种外语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充分证明德语系人才培养的水平。99级至2003级本科生中累计有13人次获得翻译、演讲、写作比赛等单项奖。2003级全体学生获得戏剧比赛三等奖。2002级本科生刘菲菲在德国大使馆举办的全国“席勒戏剧写作大赛”中获第一名,有幸在柏林剧团见习三个月。《德国》(德国)杂志2006年第2期上刊登了对她的采访。
日语系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于1937年创办时,日本研究系是最先设立的五个系之一。1992年正式成立日语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1996年获得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翌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有日语博士生导师2人
日语系现有在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6名教师在日本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已有4名取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语言学、政治学和经营学等。
日语系强调国际经贸方向,突出日英双语特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材。研究生教育设有语言、文学、社会文化三个方向。日语系共出版几十篇论文,数本专著,并承担各类项目多项。
日语系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志社大学龙谷大学、九州产业大学等学校建有校际交流关系,每年互派本科生和研究生。
教学部简介
大学英语教学部是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岗48位教师从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都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担着全校本科学生两个年级的基础英语、高级英语、专业英语60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视听说课、高级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成语与文化、高级英语演讲、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
近两年来大学英语部承担了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改革的试点工作,特别注重多媒体和网络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进入了新的时代。2006年这项改革圆满完成并受到部里的好评。又申请到了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示范点的项目,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外语类核心及统计源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国翻译》、《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等发表论文79篇;出版专著约5部;出版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和《大学体验英语》2套,及其它教材9套。
大学英语部今后将进一步提高整体团队的素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为把我校学生培养成为无语言障碍的国际型人材而努力奋斗。
英语部简介
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4人是博士,二人是双硕士。
教学部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教学定位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硕士生英语读写、硕士生沟通英语口语、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博士生学术沟通听说、博士生应用文写作、博士生工作沟通听说。选修课程有:美国电影与历史、美语语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女性文学、英语短篇小说、英国历史与文化等。教学部学术英语研究会,每年或者单独举行英语学术论坛或跟随相关国际会议,组织博士生和硕士生用英语宣讲自己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学术研究成果。
规章制度
教学部工作遵循以下规章制度:《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基本工作制度》、《研究生英语教学部非制度性约定》、《研究生英语教学部教学质量管理条例》。
教学部坚持以价值为导向的和谐创新文化,努力维护教学部成员的身心健康,引导和激励教学部成员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尽力为外国语学院,为中国人民大学,为学生、为社会多做贡献。
与学校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一致,教学部全体成员努力把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建设成全国公共英语教学领域中的一流教学组织,并积极向世界语言教学的一流水平看齐,使我们的教学获得效率和最佳效果,以此实现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
科学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教师在承担全校的本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在从事着各种科学研究的任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外语类核心及统计源期刊《Teaching and Learning》(新加坡),《语言学研究与应用》(香港),《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国翻译》,《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中国大学教学》,《中国英语教学》及各重点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约50篇;出版专著约10部;出版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和《大学体验英语》2套,其它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29套。
发展前景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团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这一团队是否有战斗力的关键。因此进一步提高整体团队素质是今后五年内大学英语教学部的整体目标之一,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教师读博深造,创造出国进修机会,鼓励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进行自修,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教学方面要继续深化承担的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学”的过程性研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人民大学未来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基础、高级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科研方面要不断去开拓新的方向与领域,特别是积极争取纵向横向的各种科研项目,以此带动教学与论文专著的发展。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欣欣向荣的队伍,它有着一批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各个层段的教师,特别是有一批在人民大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奋斗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甚至将自己一生献给人民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中青年教师作榜样,相信这支团队在未来的教学科研中会做出更大贡献,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导师介绍
英语语言文学
德语语言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特色
历史沿革
系部设置
规章制度
科学研究
发展前景
导师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