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镇
陕西省紫阳县高桥镇
高桥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因清代跨东、西权河修建的两座木凉桥而得名。全镇总面积为150.8平方公里。东接双桥镇,南与四川万源市庙子乡相邻,西连高滩镇,北邻向阳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共有人口5382户20520人。有耕地30512亩(其中水田2472亩),有桑园近万亩,茶园6800余亩,有9个名优茶厂,年加工名优茶15吨。姜黄杜仲厚朴等药材以及核桃、板栗、生漆等经济作物都有一定规模。
2021年,紫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高桥镇人口为14561人。
经济状况
二00二年我镇已退耕还林8395亩,粮食总产量为5455吨,人均280公斤,工农业总产值3559万元,人均纯收入1277元。
地下矿藏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钛磁、硫铁、板石大理石,已在开发的有煤和板石。待开发的矿产有钛磁、硫铁、大理石等,其中钛磁矿储量达10014万吨、二氧化钛533万吨,且伴生矾磷多种有用矿种,综合回收效益大,属全国大型矿床,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镇内已建成砖厂一座,年产红砖1500万匹;有煤矿四个,年产煤10万吨;有板石厂一个,年生产板石3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镇干部学习白河精神,充分发扬“三苦四实”作风。计划三年内养蚕达5000张,名优茶产量达40吨,养羊总量达20000只,养猪总量达30000头,户均出栏商品猪6头。促使钛磁铁矿尽早开发利用及农贸市场的建成。
五年来,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由250万元提高到3300万元,增长了12倍;粮食总产量由6375吨提高到7886吨,增长了23%;农业产值由5428万元提高到12545万元,增长1.3倍。工业产值从1687万元提高到3930万元,增长1.3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70元提高到4452元,增长了1.1倍;劳务收入由300万元提高到2200万元,增加了6.3倍。
农业
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茶桑畜药产业规模逐年扩张,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化建设初步突显。
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5000余亩增加到2011年的12000余亩,其中,精品茶园400亩,丰产密植茶园3000亩,改造低产茶园4000亩。截至目前,全镇共有8个名优茶加工厂,年加工鲜叶1500吨,茶叶产量从2006年的84吨,增长到2010年的288吨。其中,名优茶120吨。产值从2006年的2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0万元。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年养蚕2500张以上。
成功实施了东桑西移项目,新建标准桑园5000亩。推广使用方格簇10万片。畜牧产业大幅上升,通过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建设畜牧强村4个,畜牧产业大户60户。生猪年出栏达到21000余头,家禽出栏达到 6万余只。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累计新建厚朴园6万亩,镇内厚朴面积达到7万余亩,厚朴种植基地打造成型。每年规范种植魔芋2500亩以上,发展种芋100亩,新建魔芋加工厂1个,实施了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基本实现了山上种植,门前出售。
旅游业
旅游新村建设开局良好。以裴坝苍鹭栖息地、集镇廊桥和佩兰水产养殖为依托的旅游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新培育农家乐3家,实施了200余户民居改造,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工业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五年来,高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镇的重要手段来抓,努力净化招商引资环境,全力服务企业生产,先后引进外地客商投资铁矿开采、大鲵属养殖、水电开发、木材加工等领域,总投资额达到7750万元,工业产值逐年递增。
基础建设
重点加大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等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五年来,累计新修农村公路115公里,硬化公路80公里,新修3座公路桥,两座吊桥,15座便民桥,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基本形成,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新建移动、联通基站4个,实现了移动通信全覆盖。改造农村电网103杆公里,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新建饮水工程15处,解决5100余人和8600余头牲畜饮水难问题。严格管护19699亩退耕还林面积,完成土地综合治理150亩,保护基本农田3万余亩。完成“丹治”一期工程,新修河堤4600米,完成生物工程学造林18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
“7.18”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修复农村公路214处69公里,维修校舍7所21间,完成灾民建房223户848间,截止今年一季度末已全部搬入新居,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捆绑项目资金1655万多元,集中开展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家居环境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建设,分别完成佩兰、裴坝新农村建设任务,在龙潭、何家堡、板厂、铁佛推进了扶贫重点村建设,在深磨完成了特困村建设。
社会事业
1、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五年来,高桥镇党委政府着力研究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建立了规范的最低生活保障评审申报制度,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镇共落实农村和城镇低保覆盖1060户2215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20万元,实现了弱势群体应保尽保。五保户在提高分散供养水平的基础上,新建的集中安置点住房进度过半,下半年可竣工投入使用。城乡低保、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资金实现足额、及时、公平兑付。
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五年来,共实施创业培训5000余人次,每年组织劳务输出5000余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2200万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对经济建设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五年来,全镇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8%以上,多孩出生率在3‰以下,节育手术到位率达100%。育龄妇女重点“三查”对象到位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50万元。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倡导少生快富奔小康思想,切实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优生优育目标得以实现。
3、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在两基攻坚达标基础上以创建市级教育乡镇为平台,乘冲刺省级教育强乡镇之机,修建4所学校校舍16间,维修6所学校校舍20间,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保学控缀工作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缀学率控制在2%以下,毕业率达到98%,高考上榜人数连创新高,累计向各类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300余人。新修了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站建设进度加快,兰草、铁佛等村的农家书屋对外开放。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空白到走向规范,农民参合率长年保持在93%,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镇中心卫生院门诊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规范建设了村级卫生室11个,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林权制度改革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4、和谐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始终把确保一方平安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来抓,逐步加大对综治工作的投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平安高桥”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公安、司法、综治、调解、信访等一系列防控体系,强化了社会管理,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走访、大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巩固信访“三无”镇成果;加强“平安高桥”建设和“两率”抽查,营造全民共建“平安高桥”的氛围。先后开展了“天眼工程”和“清网行动”,打击违法犯罪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继续推行“一帮一”刑释帮教工作。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和防汛防滑工作,重点强化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查农用车、摩托车违章载人,加大了对煤矿、非煤矿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的检查整治力度。完善了对民爆物品的审批、使用和管理制度。落实防汛防滑工作责任,在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中,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小化目标。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平安高桥、和谐高桥奠定了基础。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生在校巩固率保持在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3%以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率达到100%,90%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
优化投资环境,推动重点项目实施
今后五年,我镇始终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强化农村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形成人人自觉维护投资环境,个个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今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中,镇党委要坚持公开、民主、合法、择优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进村两委队伍,配好配强村级班子。三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干部和企业代表与群众交心,建立企业和群众的紧密关系,解决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四是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对阻碍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严厉处理,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成双龙和板厂钛磁铁矿、裴坝木材加工厂等工业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投产。
夯实基础设施,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1、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结合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继续搞好我镇水利工程维修,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农田修复,争取“丹治”二期工程尽快实施,加快小流域治理,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和人畜安全用水。
2、重点发展交通与能源。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通村到组公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农村通组公路从现在的45%上升到80%,改善全镇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落实村级公路养护责任,使全镇村组公路得到全面养护;大力推广使用沼气能源,结合农户“五改三建”,推进家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农村电网全部改造完毕。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成高桥集镇规划编制修改工作,争取国家小集镇建设项目,完善集镇道路、供排水、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实现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建成下街公路桥,打通环绕集镇公路,拉大城镇建设骨架,建设两个新区,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文明集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通信、有线电视入户,全面提升信息网络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普及率。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1、稳定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从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实行良种良法,全面推广农业新技术。要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立体农业发展路子,重点发展茶、桑、畜、药等特色产业。在“低山茶叶、中山魔芋蚕桑、高山药材”区域布局上狠下功夫,实现集约生产和规模效益。继续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巩固茶叶生产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扩大全镇茶叶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到“十二五”末,全镇茶园面积稳定在12000亩以上,产量达到400吨以上,其中名优茶达到200吨以上。巩固蚕桑产业,扩大畜牧产业。继续发挥畜牧产业优势和潜力,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大幅提高畜牧业产值。扩大药材生产,建设标准化厚朴园基地,实现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目标。积极发展魔芋产业,加快大鲵属养殖,成功培育新型产业。继续推行“一村一品”格局,使主导产业建设有质的提高。
千年古镇-双木桥
高桥镇是一个千年古镇,镇上有两座清代乾隆末年修建的名桥"双木桥"。高桥镇四面环山,在镇子的中间有一条清澈透底的河流--权河。这里有乾隆末年承建现仍保存完好的"双木桥",一座叫东河桥,一座叫西河桥。据《紫阳县志。建置志》载"高桥,在县南内权河,一跨西河,一跨东河,乾隆末杨道仁建,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周桂重建。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周泰兴倡建石桥,道光七年庞泰然捐修西河桥。十二年周一刚捐修东河桥,光绪乙己年武生金玉堂,左伦忠词募补修。"东河桥造型独特,全是木式结构,廊盖桥洞,跨度约15米,高约10米,西河桥造形别致,也是木式结构,也是廊盖桥洞,跨度也约15米,高约8米,高桥镇因双木桥而得名"高桥",镇街在两桥岸边依山傍水而建。居住在东河桥和西河桥两岸的居民约有两万余人,住在双木桥两岸的一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曾对我说:"两座木桥年代久远,风吹雨淋,1982年曾翻盖补修,才保持到完好如初,这是咱们千年古镇高桥的宝桥!"权河水清清冽冽地从那遍布斗大的乱石滩里流过,哗哗啦啦地奔波了二三十公里后汇入了紫阳县最有名的河流任河里。
人口
2021年,紫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高桥镇人口为14561人。
目录
概述
经济状况
农业
旅游业
工业
基础建设
社会事业
总体目标
千年古镇-双木桥
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