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
中央电视台1996年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6年5月17日首播,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台每周六21:30播出的深度调查类节目,每期节目时长40分钟左右,每周一期,在百姓和社会各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1996年年初,《新闻调查》栏目开始组建。《新闻调查》创办之初以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60分钟》为借鉴,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于1996年5月17日正式开播,由夏骏担任节目制片,白岩松担任出镜记者,2002年,政策收紧直接导致《新闻调查》的播出率仅仅达到百分之五十。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改版后《新闻调查》的播出时间进行了调整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上线,媒体生态因此改变,深度报道节目因其制作周期过长等多重因素,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已不占优势,只能依靠调查性报道的定位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舆论监督报道的规划赖以生存2010-2016年间,《新闻调查》节目揭露监督的批判色彩弱化。2017-2022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时代命题下,《新闻调查》报道扶贫成就,宣传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新闻调查》的节目口号,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新闻调查》曾在1996年因《宏志班》获得中国广电新闻社教政治类二等奖、1998年因《生命》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亚广联)特别奖、1999年因《国企最大破产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十二届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二等奖。
历史发展
节目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度报道类型新闻进入中国,在新闻界引起了强大的关注度,作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整合社会认知、提升社会预警的特殊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度成为主流媒体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的重要筹码。深度报道首先出现于以《人民日报》为首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有了纸媒的经验加持后,于1980年首次尝试电视深度报道,推出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档新闻评论类节目《观察与思考》。创办于1993 年的《东方时空》,打响了中国电视改革的第一枪。1994年《焦点访谈》横空出世,强调“用事实说话”来构建节目内容和逻辑结构,强化细节描写和事实论证。 但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央视在1996年强势推出《新闻调查》,45分钟的全新深度报道节目有效弥补了《焦点访谈》因时长不够而带来的深度性缺位,提出要做一档像美国《60分钟》这样能够从更深层次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新闻报道类节目,《新闻调查》由此诞生。
探索阶段(1996年- 2000年)
《新闻调查》创办之初,主创人员立志要做一档中国版的《60分钟》。《60分钟》是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常青树,一直拥有忠实的受众群体和居高不下的收视率。《新闻调查》以此为借鉴,确立了用调查式报道做一档深度新闻节目的目标标,同时开创了使用专任出镜记者,采用纪录片式的双机拍摄,多角度、递进式展开报道等模式,这在当时的电视新闻环境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于1996年5月17日正式开播,由夏骏担任节目制片,白岩松担任出镜记者,从小视角切入讲述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成立“宏志班”的故事。通过一个小的题材,从理性的视角展开多角度的透视,呈现了一个丰富且饱满的深度报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但是在开播之初,这档新生节目曾面临了不小的困境和难题,《新闻调查》快速做出调整,相继制作出《国企改革备忘录》《买房:梦想还是现实》等一系列关注国计民生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节目。这一阶段,《新闻调查》坚持了“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形成了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的基本节目框架,并且探索了多种类型节目的实现路径。
发展阶段(2000年- 2003年)
走过多元化发展的初探期,如何达到受众的收视期待和实现节目内容的个性化,成为《新闻调查》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位观众曾评论:“除了综艺类和娱乐类节目以外,《新闻调查》几乎都有涉猎。”为了确立更为清晰的节目定位,《新闻调查》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并重新定义了“真相”的概念:“真相是正在被遮蔽的事实”,而《新闻调查》的使命就是通过记者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揭示不为大众所知的真相,挖掘被隐藏的内幕。在明确节目定位后,调查性报道渐渐取代了主题性报道所占的篇幅。这一时期,《新闻调查》产出了诸如《与神话较量的人》、《行贿日记》等叫好又叫座的高品质节目。但是“探寻事实真相”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2002年政策收紧直接导致《新闻调查》的播出率仅仅达到百分之五十,生存环境之艰难让“一期一个真相”的愿景几乎无法实现。
成熟阶段(2003年- 2009年)
2003年调查性报道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央视改版后《新闻调查》的播出时间进行了调整,这次动作直接造成了两千万观众的流失。同时,电视媒介环境的激烈竞争倒逼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行末位淘汰制,收视率的高低决定节目的生死去留,如何在保证节目品质的前提下吸引受众是《新闻调查》当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时期,“做真正的调查性节目”成为《新闻调查》的首要目标。《“非典”突袭人民医院》、《钟祥投毒案再调查》、《迟来的正义》等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节目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新媒体阶段(2009年至2024年)
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上线,媒体生态因此改变,正式进入新媒体时期。在新媒体语境中,深度报道节目因其制作周期过长、传播媒介单一、盈利模式受阻等多重因素,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已不占优势,只能依靠调查性报道的定位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舆论监督报道的规划赖以生存。2010-2016年间,《新闻调查》节目揭露监督的批判色彩弱化,而宣传建设成就、探讨社会问题出路等更加积极向上的正面报道逐渐位居其上,积极新闻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2017-2022年,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时代命题下,《新闻调查》报道扶贫成就,宣传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
内容现状
采编方针
《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制作过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制作,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过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节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节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节目形式
《新闻调查》使用大篇幅的现场报道,通过记者深入地实地采访调查,用鲜活的事实说话。无论是对事件的报道也好,或是对于问题的探讨也罢,最具说服力的内容是生动的影像语言,即现场的采访报道。例如,2023年11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央视)重庆总站与区融媒体中心耗时9个月,辗转全国各地共同摄制的深度调查类纪实新闻专题片《崖柏重生》,在央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该专题片用精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真实记录了崖柏科研团队从发现崖柏到调查崖柏、从繁育崖柏到全国移栽的全过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区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方面所作的积极贡献。
内容特色
《新闻调查》的深度挖掘,体现在对现场的深入程度和对问题的追问程度两个方面。例如在《河流与村庄》中记者长江为了探究“癌症村”的缘由,从土壤、水、空气等多方面找寻原因,也不仅仅局限在村庄附近,更延展到了村庄的上游河流进行查访。严肃重在节目内容,理性重在节目的精神气质。例如在《沉默的琴弦》一期中,以合理质疑的态度面对相关院校的考试问题,同时又以理性视角面对情绪化的考生。《新闻调查》能够不迫于收视率的压力追求博眼球和刺激性的内容,保持自身严肃理性的精神气质。
组织和运营
制作团队
参考资料
制片人
参考资料
主持人
1994年2月,王志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节目中任记者、主持人。1996年2月,他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在《新闻调查》栏目中任记者、主持人。2003年1月,他在《面对面》栏目中任制片人、主持人和记者,在央视工作期间,他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2007年,王志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他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九批“博士服务团”,赴云南省挂职,任丽江市副市长兼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2010年结束挂职后,他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党支部书记、理事会理事,后任常务副理事长。2012年,王志到中国传媒大学工作,任校长助理,直至2023年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记者
参考资料
播出信息
该节目每周六21:30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播出。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影响和评价
影响
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各类社会问题有所增加,新的邪恶、灾难、罪行正在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调查性报道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因事件典型,社会意义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而影响深远。《新闻调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其一经出现就以强烈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并且在百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新闻调查》的节目口号,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评价
《新闻调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的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普通百姓和高端人群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澎湃新闻 评)
《新闻调查》的影响力已经涉及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和新闻专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它起着帮助政府化解公共危机、转变政府职能的作用;它代表社会正义,唤醒社会良知,彰显民主力量;它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讲好一个故事的理念、选题的平民视角,在新闻专业领域内树立起了榜样;它忧民、忧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平衡、冷静、质疑、客观、平等的新闻职业精神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湘潭大学易立晖 评)
《新闻调查》创办后,从内容到形式,一直在进行个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调查》的记者正在以层层剥笋、步步追问的方式,构建《新闻调查》独有的话语机制。(新浪传媒 评)
参考资料
新闻调查.CCTV节目官网.2024-01-11
新闻调查 (1996).豆瓣电影.2024-01-11
..2023-12-22
新闻调查.央视网.2024-01-24
《新闻调查》简介.新浪科技.2024-01-11
..2024-01-11
..2024-01-11
..2024-01-11
《新闻调查》主创人员.央视网.2024-01-28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节目背景
探索阶段(1996年- 2000年)
发展阶段(2000年- 2003年)
成熟阶段(2003年- 2009年)
新媒体阶段(2009年至2024年)
内容现状
采编方针
制作过程
节目形式
内容特色
组织和运营
制作团队
制片人
主持人
记者
播出信息
荣誉奖项
影响和评价
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