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予
周予
周予,1929 年生于河北省丰润区,原名段竹林,中国影视导演。1948年毕业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北方大学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后曾任冀南区党委文工团戏剧队长,河北军区文工团、华北空政文工团戏剧队长。1955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导演助理、副导演曾编写《绝代名姬杜十娘》 、《绣江山》、 《宦娘曲》 、《第七十三贤人》等电影剧本。1964年任导演。执导的影片有《北斗》、《杜十娘》等。其中《北斗》(上集)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8年担任电视连续剧《少帅春秋》总导演。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
简介
周予,他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46年,他中学没毕业,就投奔解放区,进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北方大学,先后在文教学院、文艺研究室、艺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参加了翻身剧团,演出过歌剧白毛女》 、 《周子山》 、《王贵与李香香》等。 1948年8月,他被调到冀南区党委文工团任戏剧队长,1949年12月被调到河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2年又被调到华北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戏剧队副队长。这一时期,他一面深入农村、部队,汲取生活素材,一面开始戏剧导演的实践,参加导演了《赤叶河》 、《战斗里成长》、 《九股山的英雄》 、《妇女代表》等剧目。他还参加过赴朝演出,并创作了一些歌颂英雄战士的小型演唱节目。 1955 年 5 月,他转业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学习做导演工作 《董存瑞》是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该片导演郭维是他的老师。周予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刻苦进行艺术实践。工作之余,他便贪婪地阅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生活基础更加坚实。在较短的时间内,他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周予在学习导演业务的同时,还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
影视作品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1991) .... 凤子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直奉大战》 (1986) .... 导演
莫愁女》 (1983) .... 导演
杜十娘》 (1981) .... 导演
《杜十娘》 (1981) .... 编剧
《北斗》-下集 (1980) .... 导演
《北斗》-上集 (1979) .... 导演
锁龙湖》 (1976) .... 导演
路考》 (1965) .... 导演
编剧作品
《绝代名姬杜十娘》 (1956年,与赵梦挥合作)
《绣江山》 (1960年,与丁钢、张天民合作)
《宦娘曲》 (1961年,与户方合作)
《第七十三贤人》 (1962 年,与张天民合作》
《路考》(1963年,与张天民合作)
作品风格
1981年,他又导演了彩色古装故事片《杜十娘》,在把古典名著搬上银幕的领域里做了新的探索。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他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个自明代中叶就广泛流传于民间、被多次搬上戏剧舞台的故事做了较大的发展和深化,去掉了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着力描写人物在封建礼教下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抒发人物的感情世界,使这个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周予导演的影片和创作的电影剧本,都以细腻、抒情、真实、感人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他说:“我追求的目标,就是我所导演的影片,要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中国民族的气魄,能够使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看得懂,喜欢看。”
创作历程
他独立导演影片是从《绣江山》(1961年)开始的。以后又导演了《路考》(1965年),通过一个青年司机的成长过程,表现了教育青年一代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影片拍完后,被扣上“中间人 物论”的罪名而未能通过发行,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得以同观众见面。
1979 年至 1980 年,他以极高的创作激情导演的《北斗》(上、下集)荣获了文化部1979年优秀故事片奖。这部影片以三十年代陕北地区农村为背景,通过两代民间艺人的不同遭遇,反映中国农民寻找生路、及其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揭示了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解放的真理。这个剧本所描写的陕北高原的独特风貌,塞外农村的穷困生活及其具有浓郁色彩的陕北民歌等,都引起了周予的创作冲动。
因为他自己出生在农村,在农村又工作了三十多年,对农民比较熟悉;同时他自参加革命文艺工作以来,就受到陕北民间艺术的熏陶,甚至能背唱许多陕北民歌;尤其,陕北这块黄土高原,不仅在中国地理上独具特色,而且在老一代人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是人们遐思追忆的革命圣地。周予 对这块老革命根据地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决心把陕北地区的地方色彩、乡土风情搬上银幕。
周予带领《北斗》创作组人员花了一个半月功夫,行程两千多公里,跑遍陕北高原的深沟陡崖、黄士丘陵、城堡窑洞,进行采景。当他们找到了能表现影片主人公申长源、谢桂兰两家悲惨命运的典型环境时,他们是多么地激动;当他们选择到陕北独有的武功关帝财神庙“戏台”、以及出奇的大粗瓷碗、造型别致的棉花灯、说书人的柳琴、蹒跚在山路上的小毛驴等富于地方特色的道具时,他们又是何等地兴奋。所有这些,配上弥漫的风沙、破落的小镇、绚丽的五华山、幽默的说唱、高亢的秦腔,真实地再现了具有“土气息、泥滋味”的偏远的陕北地区农村景象时,周予才真正体味到创作的甘苦、艰辛和快乐。
成就
在创作上自觉地探索和追求民族风格,坚持走民族化道路的信心。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主人公是一对民间音乐家,周予便将这部影片处理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音乐故事片。在影片中,紧紧围绕表现人物命运这一任务,安排了大小十五首歌,四段陕北大鼓、还有大段秦腔,一部影片中容纳这样重的音乐篇幅,还是少见的,这使导演在艺术处理上的难度加大。
影片的歌唱紧紧围绕人物命运和剧情的发展,使音乐与视觉形象协调一致。周予经过精心构思,力求“唱在戏中”,使歌唱是戏剧矛盾发展的必然,通过唱,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例如开场,影片用一首陕北地区风味十分浓郁的歌曲,道出这对恋人的愤懑、抗争、无奈、思恋的内心感情。
再如《走西口》是一首生活插曲,它的旋律一直随着人物的成长及其境遇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唱中有戏”。周予在这部影片中,对艺术地表现申多余这个人物也颇具匠心。申多余是个特殊性格的人物,申多余“问天”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他悲愤地质问苍天,是凝集着前辈人几千年郁结的控诉。
周予认为这个情节是这部影片独特的色彩,具有极其浓烈的激情,他决心要突出予以表现,一定要打动观众的心。为此,他与摄制组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冥思苦想,最后采用直升飞机加变焦距镜头,从人物半身拉出升起成人物远景,展示出苍茫的大环境,飞机再盘旋飞行,造成大地旋转,“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主旨便极有意境地体现出来了,再配上激情饱满的音乐,达到了情绪的高潮。这样大胆、独特的艺术处理,达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从这部影片足见周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及在民族风格探索上的可喜成就。他深有体会的说:“必须努力去熟悉中国人民的生活、心理状态、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生活细节等等,才会使自己的影片充满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二,必须十分热爱并努力学习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用来不断滋养、熏陶自己。这样,影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才有可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影视作品
编剧作品
作品风格
创作历程
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