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
绩溪县人。教育家。早年就读胡氏小学、安徽学府。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系毕业。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
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学(
安徽省宣城中学)校长,
浙江大学教授兼学校总务长、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台湾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学校总务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香港
中山纪念图书馆董事长等职。
早年经历
胡氏小学:1908年其父亲
胡效颜和
徽州著名教育家
胡晋接等一道倡议将三胡之一
胡培翚所创办的金紫胡氏家塾改办为私立胡氏小学,并担任该校校长。当时家健才5岁,就进入该校读书,成为年龄最小的学生。七年后家健从胡氏小学毕业。
安徽学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6年考入当时称为“安徽学府”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受教于胡晋接先生门下,是省立二师第四届毕业生。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东南大学:1921年,南京高师扩充为东南大学,但南京高师仍继续招收最后一期学生,家健考入南京高师教育专修科和东南大学教育学系。
工作经历
胡家健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两年,
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一年。 1930年秋省教育厅任命胡家健为安徽省省立四中(即今安徽宣城中学前身)校长。当时省立四中是由原
宣城市、
当涂县、
广德市的四所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完全中学,学生来源复杂,校纪松弛。
自1928年至1930年两年半中,该校曾三易校长,但学校仍起色不大。胡家健先生到任后,励精图治,聘请良师,充实设备,全校师生同甘共苦。一年后,学校巨变,教学成绩蒸蒸日上,在参加安徽省中学运动会和安徽省中学展览会中,两次获得冠军。当时省教育厅厅长朱庭视察该校后,公开宣布省立四中为全省模范中学。胡家健在安徽省立四中任校长四年。
1934年四中改为师范,胡家健又调任安徽省立宣城师范学校校长一年。 1935年夏,经安徽省政府核定,因胡家健办校成绩为当时全省中等学校之冠,特派他赴欧美考察教育并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并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1937年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家健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由美返回祖国。
1938年春至1945年1月,他任
浙江大学教授并兼任该校总务长、湄潭分部主任暨附中校长等职。1939年10月由家健在贵州湄潭创建浙大附中并任校长。
1943年附中第一届毕业生30余人参加教育部统考,平均成绩获第一名(见《
竺可桢日记》),全部升入大学,因而声誉远扬。自此,浙大附中各期毕业生英才济济,遍布国内外。
1945年2月起,家健先生改任“台湾中央大学”(该校当时校址在重庆,其前身为
东南大学)教授并兼任该校柏溪分校主任、教育研究室主任及总务长等职,参与领导该校抗战胜利后在
南京市的复校及扩建工作。
1948年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
1949年11月,胡家健先生离开大陆定居
香港特别行政区。此后在港旅居近40多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香港的教育文化事业。
旅港经历
其中最突出贡献有三项:一是为
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人之一,极力促成当时香港三个学院的合并成立中文大学,并历任联合书院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院院长,教外兼任学校行政,为香港社会造就众多高级人才;二是20世纪50年初,港澳青年升学深造之门甚窄。胡家健建议
台湾当局招收港澳学生赴台升入大专院校。建议获得采纳,每年入学约千人。此举不仅为港澳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而且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鉴于东南亚地区华侨甚多,许多华侨学校教材紧缺或质量不高,胡家健以集成图书公司为基础,组织力量着力编印发行各级华侨学校
教科书,数年间核准编印99种,深受东南亚侨校的欢迎。
此外,胡家健曾任香港中山图书馆董事、董事长21年,为安徽省旅港同乡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曾任同乡会第一届至第五届理事长10年。
晚年经历
1987年胡家健和其亲属捐资三万元,在胡氏小学改办的华阳小学,其父亲
胡效颜设立奖学金的基础上再次设立“胡效颜奖学金”,这是新中国建立后
绩溪县第一笔私人捐资设立的奖学金。以后,胡效颜孙辈又纷纷捐款。胡效颜三代捐资兴学,在绩溪传为佳话。奖学金也扩大为“胡效颜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胡效颜及其子胡家健之善举,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对后人也是一种激励。
改革开放以来,绩溪县私人捐资助学蔚然成风。
胡家健先生晚年侨居
加拿大,2001年 1月15日去世,享年 99岁。其灵柩最后安葬在美国
弗吉尼亚国际陵园,粉红
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同乡
胡适先生 1958年写给家健条幅上的诗和字:“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寄托了故乡故国亲人们对这位百岁老人的悠悠情思。
主要著作
早在1927年,胡家健就写了《现代小学教育的趋势》一文,刊于当时
上海市出刊的《微音》杂志上。他在文章中概括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化、平民化、社会化、科学化四个方面趋势,指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者应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应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应该明确小学教育是平民的不是贵族的,应注意学校和社会的联络,使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这是现代小学教育的新趋势,也就是现代小学教育的大进步。”文章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胡家健的其他著作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美国七大先进社会学家的生平与学说》、《香港街坊研究初步报告》等。
人物评价
纵观胡家健先生的一生,就是他致力教育的一生。小学以后,读的是师范学校;从安徽省立二师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去欧美留学、进修研究的专业也是教育;从职50余年,一辈子干教育,从中学教员到大学教授,从小学主任到大学院长,从大陆到香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他虽多年身在海外,却心系桑梓,晚年在家乡
绩溪县华阳小学设立“
胡效颜教育奖励基金”,为家乡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到名师如
胡晋接、
陶行知等的言传身教,更由于他一生丰富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使胡家健先生成为一位有特殊经历的颇具影响的教育家。胡家健先生在
浙江大学西迁时期为浙江大学(包括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