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芦木
小檗科小檗属植物
黄芦木(拉丁学名:Berberis amurensis Rupr.),落叶灌木,高2-3.5米。枝有沟,灰黄色,老枝灰色,有降压和对平滑肌入心脏的作用。生于海拔1100-2850m山坡灌丛中山沟、山区地埂上。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3.5米。老枝淡黄色或灰色,稍具棱槽,无
疣点;节间2.5-7厘米;茎刺三分叉,稀单一,长1-2厘米。叶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形,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和侧脉凹陷,网脉不显,背面淡绿色,无光泽,中脉和侧脉微隆起,网脉微显,叶缘平展,每边具40-60细刺齿;叶柄长5-15毫米。
总状花序具10-25朵花,长4-10厘米,无毛,总梗长1-3厘米;花梗长5-10毫米;花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倒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内萼片与外萼片同形,长5.5-6毫米,宽3-3.4毫米;花瓣椭圆形,长4.5-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浅缺裂,基部稍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2.5毫米,药隔先端不延伸,平截;胚珠2枚。
浆果长圆形,长约10毫米,直径约6毫米,红色,顶端不具宿存花柱,不被白粉或仅基部微被霜粉。花期4-5月,果期8-9月。2n=28。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可采用播种法和插法,播种法简便易行,且一次能获得大量种苗,故较为常用。
播种一般于4月中下旬进行。3月中旬,对种子进行处理。将种子放在35℃的温水中浸泡48小时后捞出,与经过消毒处理的湿沙进行混合,比例为14,然后将其堆放于背风向阳处,上面复盖草帘,保持沙子湿润,每10天翻倒一次。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清除杂质,然后作床,并用五氯硝基苯进行消毒。在床内做高垄,垄高20厘米,宽30厘米,间距为40厘米。播种前在垄上进行开沟,沟深5厘米,播种时要均匀一致,播种后立即复土,轻轻踏实后灌溉一次透水。15天左右可出苗,待苗长至10厘米高时,可选择阴天进行间苗,使株距保持在10厘米左右。管护中还应及时除草,可每月施用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根据土壤情进行灌溉,使土壤保持在大半墒状态。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灌丛中、沟谷、林缘、疏林中、溪旁或岩石旁。海拔1100-2850米。
栽培技术
整形修剪
黄芦木的整形修剪,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可根据园林应用要求进行。如果是丛植观赏,应保持内高外低,内疏外密的株型,及时将过密枝条进行疏除,对于枝条生长过旺,而影响观赏的枝条也应随时修剪。如是用作刺篱,则应保持株型统一,高度基本一致,外立面基本平整,对过高枝或过长的侧枝也应及时短截或疏除。
肥水管理
黄芦木喜肥,栽植时可施入适量的农家肥作基肥,初夏时为了加速苗木生长可施用一次尿素,秋末浅施一次农家肥;第二年初夏施用一次氮磷钾复合肥,秋末施用一次农家肥;从第三年起只需每年于早春施用一次农家肥即可。
黄芦木喜湿润环境,栽植时要浇好头三水,以后每月浇一次透水。浇水后应及时松土保墒,夏季雨天要及时排除树穴内的积水,防治水大烂根,秋末要浇好封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其余时间仍每月浇一次透水,秋末按头年方法浇好封冻水。从第三年起,可视土壤墒情和降水情况浇水,特别干旱的天气也应浇水。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主肠炎痢疾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目赤;犬口炎
民族医药
蒙药吉日巴,西日一毛都:根及根皮用于痢疾,肠炎,副伤寒,黄疸,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肺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湿疹疮,丹毒,烫火伤,外伤感染《蒙药》。
朝药根皮治疗急性胃炎,肠炎痢疾,肝炎,黄疸,支气管炎,丹毒,口疮,口腔炎,慢性咽炎结膜炎疔疮,火伤等《朝药志》。根皮治胃炎,痢疾,肝炎,黄疸,疟疾气管炎,疮,丹毒,口疮《朝药录》。根皮治疗高血压,胆囊炎《图朝药》。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尖刺碱10mg注入麻醇犬股动脉,可此起给药侧下肢血管张,全身血压显着下降。此碱具有利胆作用,强度较小檗碱为弱,但较持入。40μg/ml能抑制小鼠腥水癌细胞的氧摄取。在体外无抗结核分枝杆菌作用。在麻醇、二仙迷走神经切断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尖刺碱对盐酸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上升及肾血这收缩有阻断作用。
2、对平滑肌入心脏的作用,黄芦木叶酊剂能引起动秀子宫肌收缩,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根制剂作用相比例尺。欧小檗作用与大叶小檗相似,并能降低胆囊收缩张力,减少收缩次数,增加胆汁流量,减轻疼痛及炎症现象。
化学成份
根含小檗碱(berberine)1.16%,小檗胺(berbamine)1.28%,还含药根碱(jatrorrhizine),大叶小檗碱(berbamunine),氧化小檗碱(oxyberb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尖刺碱(oxyacanthine)。茎含小檗碱、掌叶防已碱。
功能与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性味】味苦;性寒
【主治】肠炎痢疾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目赤;犬口炎
【科属分类】小檗科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解毒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20g。外用:适量,研粉撒布或调敷;煎水洗或点眼。
防治方法
叶枯病
此病系半知菌真菌侵染所致,在高温高湿期易发病,在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植株通风透光,且不能偏施氮肥。如发生叶枯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8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可在早春发芽前喷施3波美度石灰硫黄合剂,消灭越冬螨体,也可在危害期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杀灭成虫;
可在其若虫期喷施95%蚧螨乳剂400倍液,20%速克灭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颗粒2000倍液进行杀灭。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生长环境
栽培技术
整形修剪
肥水管理
主要变种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
化学成份
功能与主治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