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拉吉舍夫于1790年著作的旅行笔记,原名匿稿。该书由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读到一半时,愤怒地称作者为“比叶梅利扬·普加乔夫更坏的暴徒”。
基本信息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以下简称《旅行记》)是一部旅行笔记,拉吉舍夫著。他于1790年发表了这部作品,没有署名,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没读完一半,就禁不住大怒,言作者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暴徒”。这部思想深远、充满对专制制度仇恨的书给亚历山大·拉季舍夫带来了厄运,1970年的6月31,拉季舍夫就遭逮捕,他的著作被没收,圣彼得堡刑事法庭还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授意下判他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十年。作为禁书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被当局焚毁尽,人们只能借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才能了解到其中触怒沙皇的“危险”思想。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这项禁令才被解除。
内容简介
这部作品以旅行笔记的形式写成,全书共分二十六章,各章以作者旅行沿途所经过的驿站名称为标题,各章之间没有情节上的紧密联系,都可以独立成章。拉吉舍夫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描写了沙皇统治下的农奴们贫困生活,明确点出了沙皇专制制度是人民一切不幸的万恶之源。《旅行记》一书真实地再现了农民当时的恶劣处境,他们每周要为农奴主干六天活,只有在夜里或星期天才能为自己耕种,
无数只农民的手养活着一个地主,而
他们自己家里还有数口人等着他去养活,这种不平等现象处处皆是。不仅如此,农民还被农奴主赶到市场上买卖,他们象牲口一样,只是农奴主财产的一部分,丧失了起码的人权。农奴主只要高兴,可以任意抢走别人的未婚妻,哪怕是地主老爷的救命恩人,或忠实的奴仆也不例外。作者更是用大量同情性的笔墨加以叙述,在他们四壁空空、衣不敝体、吃糠咽菜的生活中,他们的“老爷”,那些’‘贪婪的野兽”,永不满足的“吸血鬼,,,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呢?只有“无法夺走的空气,是的,只有空气”。对这种为所欲为的剥削制度,亚历山大·拉季舍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实质:“一方几乎拥有无限的权力,另一方却是毫无保障的弱者。因为地主之于农民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官,又是他自己所下的判决的执行者”。
我们可以从《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的两篇文字的主要情节,来窥见全书的思想内蕴之一斑。
扎伊佐沃
《扎伊佐沃》描写了一个八等文官衣锦还乡,购置了一个田庄,压榨百姓,无所不用其极。他的一个儿子图谋强
奸即将结婚的新娘,遭到一顿痛打,八等文官跑去帮助儿子,竟将一个农民打死。此事激起了村民的公愤,当场把这个八等文官父子都打死了。审理这一案件的庭长认为,被迫自卫的村民打死杀人者,这是无罪的,被打死的地主父子罪有应得;人生本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人们为了生存,结为集体,自愿把自己的天赋权利转让给集体,于是产生了社会权利和国家,国家应该保护公民的权力,如果法律不保护公民,公民就会运用天赋属于自己的权力。可是,作出公正判决的庭长却因此而受到政府当局的迫害。
斯巴斯卡娅波列斯奇
本章描写了一个小官吏跟他的妻子讲,一个总督嗜吃牡蛎科,经常派信使千里迢迢去圣彼得堡为他购买牡蛎,一应费用均由国库支出,信使因此获得升迁。该小官吏抱怨自己没有升迁。可他的妻子说他自己手上也不干净。以此相对照。不公正的法律和残忍的法官把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投入了监狱,使他家破人亡,这一切弊政的根源在于最高政权。旅行者梦见自己做了沙皇,他看到了宫廷里的穷奢极欲,大臣们对他百般逢迎,歌功颂德,但真理女神是他看清了:“我手指粘着人的脑浆,我的脚陷在污泥中,我周围的人们更卑劣难看,他们心肝是黑的,燃烧着惨淡的贪婪之火,他们向我投来邪恶的目光。目光里充满了凶狠、妒忌、阴险赫然仇恨。我派去征讨的主帅沉溺于奢华和逸乐之中,军中纪律不明,兵士被看的不如牲口。”
出版信息
拉吉舍夫写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本革命书籍。1790年春在圣彼得堡出版后,很快遭到沙皇政府查禁。至今留下来的只有十五本左右。当时流传的主要是手抄本。现在已经发现的抄本,据说,约有七十种,其中约四十种曾被详细介绍过。不久前,在“塔鲁京斯基步兵团中尉兰茨别格收截禁书抄本案件”的材料中发现了《旅行记》的新抄本。这个案件发生于1827年初,同哈尔科夫大学的学生传布禁书事件有关。具体到《旅行记》抄本,就是从一个叫做泽林斯基的大学生那儿查抄出来的。据该大学生称,这个抄本是他在1824年从一个已死的亲戚那儿得来的。这个抄本用的是蓝色的纸,没有标题。这也许就是一百多年来一直未被发现的原因,虽然有些研究工作者早就动用过这个案件的档案材料。这个新抄本并不是完整的,开始和结尾的几页均已丢失,中间也有不少短缺的地方。抄本是由一个人抄写的,用的是十八世纪末的书法,纸上有明显的水印,1793。可见,这是属于很早的抄本。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禁令解除,此书得以出版,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汤毓强等翻译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图书目录
一;献给亲爱的朋友阿·米·库
二;启程
三;索非亚
四;托思纳
五;柳班
六;丘多沃
七;斯巴斯卡娅波列斯奇
八;波得别列奇耶
十;诺夫哥罗德编年史摘录
十一;波隆尼奇
十二;扎伊佐沃
十三;克列斯季琦
十四;亚热尔比奇
十五;瓦尔达伊
十六;霍基洛夫
十八;维德罗普斯克
十九;托尔诺克
二十;铜村
二一;特维尔
二二;扎维多沃
二三;克林
二四;彼什基
二五;黑泥村
社会影响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亚历山大·拉季舍夫作为一个贵族革命家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充分表现了拉季舍夫的人道主义精神。书中记录了作者在每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独到,论点鲜明。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法律、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客观写照。书中除充满了用暴力推翻专制制度的这种深刻的民主思想外,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身上那种美好品德的赞美,他歌农民的纯朴、善良、勤劳,歌颂农家姑娘的美丽和高尚,歌颂了农奴知识分子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农奴主的反抗和斗争。在《旅行记》的卷首,作者写道:’‘这头怪物身躯庞大、肥胖臃肿,张开百张血盆大口,猜猜而吠”。在《旅行记》的献词中,他又说道:“我举目四顾,人们的苦难刺痛了我的心,我们心自思,我发现,人们所遭受的不幸原是人们自己所造成,而且往往只是由于人们未能正视周围的事物。我心里想:难道造化对自己的儿女竟如此悭吝,永远要向无辜迷途的羔羊隐瞒真理?难道这个可怕的后娘生下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备受苦难而永远不能享受幸福?这一想法使我的理智为之战栗,而我的心灵则把这种念头丢到九霄云外。我发现人的拯救者就是他自己。“揭去障,睁开眼睛,就能幸福”。这几两句话概括出亚历山大·拉季舍夫对农奴制的认识和仇恨,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灾难深重的人民的无限同情之心。这几句话,足以表现了整部书的思想内容和深度,也正是这本书为何招致统治者的仇恨及对作者的迫害、并且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被进步着称为革命的檄文。
作者简介
拉吉舍夫,俄罗斯哲学家、经济学家与作家,启蒙主义学者。 1749年8月20日拉吉舍夫出生于萨拉托夫省库兹涅茨县一个地主家庭。青年被派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拉基舍夫先后在枢密院、军事法庭、贸易部供职,当1773—1775年爆发叶梅利扬·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时,他在第九芬兰师司令部担任检察长。由于职务之便,他对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革命思想获得进一步发展。1783年,他写出了俄国第一首革命长诗《自由颂》,揭露农奴制的黑暗,把君主称为恶魔,号召人民联合起来将他杀死。1790年,他的名著《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出版,在书中,他的这种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这本书极大地震动了俄罗斯反动政府。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书中许多地方都批上“大逆不道”,他因此被逮捕判了死刑,女皇又故作姿态的改为流放远地十年。之后的多年里,警察局一直奉命搜查并没收这本书,但人们把书藏匿起来,私相传抄,流行全国。直到1796年叶卡特琳娜去世,拉基舍夫才被准许返回俄罗斯。亚历山大一世成立法律编委员会,拉基舍夫是委员之一,但拉基舍夫提出的再温和不过的改革方案也被沙皇认为是过激的行为。这次无疑又是统治者玩的自由主义的把戏。1802年9月11日,拉吉舍夫愤而服毒自杀,临终前,他说:“后代将为我复仇!”拉基舍夫,这位俄国解放运动史上第一位革命家的希望没有落空,俄罗斯人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他,感激他,以他为骄傲。
创作背景
彼得三世费多洛维奇,彼得大帝的外孙,这个打心眼里鄙视和仇恨俄国的普鲁士王国人,甚至连俄语都不会说,却成了“俄国皇位的不速之客”。1762年的洛浦舍,这个不幸的人儿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同时也是他的敌人,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帝位。在当时的俄国,冒名沙皇是社会斗争、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领导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叶梅利扬·普加乔夫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冒名自称为彼得三世的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上台,得到了莫斯科贵族的支持,拉基舍夫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位。1762年叶卡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加冕即位后,她命令从贵族子弟中选送40人进入贵族军事学校进行学习,13岁的拉基舍夫成为了四十分之一。所谓的“贵族军事学校学员”其实就是宫廷侍从,住在宫中,一边学习,一边当差。在这两年多里,他亲眼目睹了宫中穷奢极欲的生活,女皇的虚伪,大臣们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谄媚逢迎、不学无术和精神空虚。1766年,叶卡德琳娜准备改革法制,也许主观上她只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开明的君主”“皇位上的哲学家”,但选派人员前往德国留学对俄罗斯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1765年,伟大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次年拉基舍夫和另外11名俄国贵族青年带着成为“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法学家”的期望,也来到了这所古老的大学。 18世纪,“光明世纪”!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启蒙学者宣扬天赋人权,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理性。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在18世纪初打开了俄国这个落后的农奴制专制国家的国门,西欧的启蒙思潮陆续传入俄国,带动俄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身在德国的拉基舍夫更是深入的研究了伏尔泰、D·狄德罗、J·J·卢梭、G·B·马布里等人的著作。1771年9月,拉基舍夫学成归国回到圣彼得堡时,这些有高度学术水平的法学家,已经随着叶卡德琳娜二世改革的法制的“热情”的冷却,一同被她抛之脑后。拉基舍夫先后在枢密院、军事法庭、贸易部供职,当1773-1775年叶梅利扬·普加乔夫领导农民起义时,他正在第九芬兰师司令部担任检察长。在这三年里,拉基舍夫由于职务之便,对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并不是一气呵成的,从1780年完成《论罗蒙诺索夫》这一节到1790年全书最终刊印,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因此,书中作者的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些不一致,这也正体现了拉基舍夫思想的转变与发展。比如在某些章节中,拉基舍夫似乎更倾向于通过上层贵族制定法典约束自身、维护人民权利的方式来转变俄罗斯现状‘这时他是一个“天真的君主派”(列宁语),只不过一个是期待出现明智的沙皇进行改革法律并遵守法律,另一个则是直接冒沙皇之名罢了。而另一些章节明显是拉基舍夫的思想转变后的手笔。在《诺夫格洛德》一节中,他写到:在俄国的历史上,各个民族发生了敌意,为仇恨或者私利自相残杀时,利剑就是他们的法官。谁战死或者被缴械,谁就是罪人;他就得服从这一判决,不能提出申诉。他又把这个道理援引到人的自然权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人都感到饿了,都想以一块食物充饥,那么在这两个人中谁有更大的权利取得它呢?”答说:“是那个比较有力的人。”他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力量为后盾的法律并不是人民权利的基础,他明白这样的权利在执行时永远被当作一纸空文,他不再迷信法律。在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王国里,处处事事都感到愤慨和忧伤,但他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那就是人民。拉基舍夫审时度势之后,坚定的认为举行农民起义能够解决俄罗斯历史中留到今天的许多疑难问题,首要的当然就是专制农奴制问题。于是《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成为了拉吉舍夫向专政制度吹起的最响亮号角。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出版信息
图书目录
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