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颙,字子昭,荆州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官吏。随
益州之战,后任巴郡太守。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开丞相府,特
任颙为丞相主簿,成为其重要辅佐。颙以国事为重,曾直言规劝诸葛亮勿亲理琐碎事务,强调治理应有分工,避免上下相侵,其言深中肯綮,获诸葛亮认可。后升任丞相东曹属,负责选拔贤能。杨颙去世后,诸葛亮为之垂泣三日,并认为杨颙之死是蜀汉朝廷的一个损失。故有
王安石作诗:恸哭杨颙为一言,馀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杨颙为人所称道的事迹便是他规劝诸葛亮不必自校簿书、亲自处理琐碎事务的谏言。他认为治理国家应有明确的分工和层级,避免上级越俎代庖、下级无所适从。这一谏言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在规劝诸葛亮之后,杨颙进一步被提升为丞相东曹属,负责选拔举用贤能。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和积劳成疾,杨颙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在公元228年(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驻
汉中郡。不久后,杨颙在任上去世。他的逝世让诸葛亮深感悲痛和惋惜,连续流泪三日以示哀悼。
《
三国志注》引《
襄阳耆旧记》原文: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曰:“为治有区分,则上下不可相侵。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更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卿大夫。
丙吉不问横尸而忧牛喘,
陈平不肯对
钱谷,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亮谢之。
王夫之:“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
杨希闵:“此杨子昭之谏,虽出于诚爱而不尽然,度外之事,未可质言,故诸葛谢之,亦不更相覆难也。”
吴裕垂:“孔明作相,常躬校簿书,
主簿杨子昭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作家,更征之陈平
丙吉云云。於戏,子昭不知作家,焉知治国。”“信如子昭作家之喻,是阁老可以纸糊,尚书可以泥塑,而克臻乎上理也。一自平吉见称,后人高言元妙,以清谈为论道,以卧治为理,以博饮游戏,为风流宰相。尤而效之,治体愈乖,相业愈衰,而不自知其谬也。故不能已于一辩。”
在小说《
三国演义》中,杨颙于第一百零三回登场,北伐时担任
丞相主簿,与历史记载基本相同,但杨颙规劝诸葛亮一事的时间被移到北伐后期、诸葛亮病重时。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他规劝诸葛亮不必亲自校核文书簿册的谏言的情节被详细描绘。杨颙以一家之主为喻,强调治理国家应有明确的分工和层级,避免上级越俎代庖、下级无所适从。在小说中,诸葛亮并没有接受杨颙的直言规劝,以“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为由婉言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