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是一本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熊川武于1999年10月出版的书籍。该书主要阐述了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包括主体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目的合理性指出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而工具合理性则将教学工具分为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介绍
本书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合理性的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本书明确指出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这种行为借助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角色扮演等再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二是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本书指出,教学主体要明确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通常,教育目的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三是反思性教学的工具合理性。本书将教学工具分为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意图
第二节 体系说明
第二章 教学实践合理性概述
第一节 教学实践合理性特征
第二节 教学实践合理性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反思性教学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反思性心理学
第二节 批判理论
第四节 学校探索文化
第四章 反思性教学的模型
第一节 西方比较流行的几种模型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模型风格比较
第五章 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
第一节 主体间性的教学主体合理性意义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道路
第六章 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目的意义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的实现
第七章 反思性教育工具合理性
第一节 教学理论工具的反思与择用
第二节 教学实践工具的反思与择用
第八章 反思性教学的完善实践过程
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的设计
第二节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第三节 反思性教学的评价
结束语:对反思性教学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熊川武,1957年生。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问
教育学理论凡二十年。崇尚博且专、知而行、仿中创。以哲理和“心理”等辅佐教育学术。著有《教学模式实质说》、《学习策略论》、《学校管理心理学》;主编《人际系学》、《管理心理学》;参主编《
普通教育学》。近期撰写《中小学反思性教学策略》和《情境性教育学程》。
实际应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 5 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 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 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 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 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中。
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 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 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 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 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需要 2 课时甚至 3 课时。
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 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 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 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 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 分析。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 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 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 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例如,“
细胞的化学成分”中有关
蛋白质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 有机化学知识,因此不易理解氨基酸的结构以及肽键的缩合,有的学生是由于空间想象能力 较差,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较难展开形象思维,因而对
蛋白质结构的层次理解较差。因此,同样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不一样。
因此,教师要会悉心与学生沟通。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例如,在讲授基因的分离规律 时,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 握了
等位基因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实质等,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 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 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 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 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 法去纠正。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 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 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例如,在学习“矿质代谢”一节中,我 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水分代谢与之割裂出来,所以在对这两方面的知识进行 具体运用时显得不是非常顺利(如为什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白天与夜晚的差异很大,而对矿 质元素的吸收则相差无几等现象的解释)。
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在矿质代谢学 习前,我们有意识地对水分代谢特别是对水分的吸收进行强化复习。但尝试了以后,发现效 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我们又对教学进行改进、在学习矿质代谢时,引入相关问题,如 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那么这两类物质的吸收是否会是同一过程?请根 据以下现象对上述问题作出判断:
甘蔗对 P 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只稍微多一些而甘蔗对水 分的吸收,白天比晚上多则倍等。以此类问题开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个 良好的心理指向:矿质代谢到底与水分代谢有何异同。在矿质代谢学习结束时,对上述问题 再进行追问:什么原因使两者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 强化学生的认识。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 值取向。应该说,教师教学方法得以实施,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联度;教师在课 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也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我们发现前几 年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对较难开展,学生配合性较差。但近两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以 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些我们一直认为是较难的知识点现在解决起来也好像比较容易了。细 心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因为现在“生物高考了”,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微妙 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方面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教学内容作以积极的处 理,调整教学思路和对难点的认识等。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 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 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 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