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脆李”是于2011年通过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由
四川农业大学和
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经多年观察试验联合培育的新品种,其以优良的性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深得果农的肯定和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一定的规模。
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幼树直立,结果后开张,枝条充实细长,分枝角度较小。主干灰褐色,表皮较粗糙,皮孔明显。枝条浅褐色,皮孔不明显。叶片长椭圆形,较薄,绿色,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有绿色
腺体,边缘锯齿浅钝,较密。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花白色,花粉量较大。成熟期8月上、中旬,果实圆形、平均单果重38克,果皮淡黄绿色,果面光滑,
果粉灰白色。果点小而稀,平,白色。果梗较长,1.5厘米左右。梗洼较广,中深。缝合线浅平,较明显。核小,离核,可食率97.8%。果肉淡黄色、松脆,3~4天变软,货架期10天左右。果实汁液中等,味甜,无涩味。可溶性固形物14.0%左右,总糖8.54%,
总酸0.3~0.5%,
维生素c 59.9毫克/
千克。
无裂果和采前落果现象,抗病虫能力较强,对李穿孔病、
红点病抗性强,抗旱能力强,适应性较强,在平地、坡地、山地均可栽培。在四川I达州地区果实8月中旬成熟,果实生长发育期约150天,果实货架期较长,在自然条件下约10天左右。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较耐湿、耐寒、抗旱,对病虫抗性较强,病虫危害少。
①建园: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的沙壤土或壤土,pH值5.5~7.0;
接穗采自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丰产优质的树体,
巴旦木、
山杏、
毛樱桃和李均可用作达州脆李砧木,采用嫁接繁殖和分株繁殖。
近些年气候恶变,巴山脆李时常遭受花期冻害,早春风害,夏季高温、冰雹等自然灾害,影响果品质量效益提升。“巴山脆李”花朵忍耐低温极限是60℃左右,而3月中下旬
通川区常出现5℃以下的低温,使部分果区花朵受冻严重;通川区6月中旬~8下旬35℃以上高温天气由过去的20~25d延长到35~45d,极易造成幼果灼伤,6~9月份冰雹多发,又极易造成落果、裂果。
通川区“巴山脆李”生产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成立专业合作社作用没完全发挥出来,生产及病虫害防治都是单家独户各自为阵,出现果农滥用农药,乱施化肥。加之农资监管力度不够,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问题,再有质量检测机构少,检测设备短缺,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与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果品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通川区“巴山脆李”发展快,个别地方和个别部门,在发展“巴山脆李”产业工作中,重发展,轻管理;乱引、乱调种苗现象时有发生,是“李”就引,见苗就调,特别是外地的果苗商,将通川区多年前淘汰的“
琵琶李”冒充“巴山脆李”,对通川区“巴山脆李”品牌和产品特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通川区是传统的“巴山脆李”产业大区,其中20世纪80~90年代栽植的“巴山脆李”因其树龄老化,管理未跟上,病虫害加重,树势明显弱化,进入衰老期,亟待改造更新。实施老李园改造和新李园建设,以保证
通川区“巴山脆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
“巴山脆李”已成为通川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业的果树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大产业与小机构,大生产与没科研,大规模与少项目等矛盾十分突出,与“巴山脆李”产业发展的实际极不适应。通川区虽在各乡镇设立农技服务站,但没有配备专业的水果生产技术人员,乡镇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技术队伍小,素质不高,偏远“巴山脆李”生产区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