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溪村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下辖村
广东省佛山市溪村被高边村,张边村,小布环绕。正因为这样,它得以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独享一片宁静。该村始建(正式)于宋朝,至2011年有756历史,若算到太公纯斋公初到达时期,则超过800年。该村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良、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是较难得的乡土建筑标本。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璜溪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情概况
保留有聂氏宗祠、书舍、炮楼、民居以及13条巷道,古村风貌韵味浓郁。自明清开始,移居海外(东南亚、大洋洲、美洲)华侨、华人人口累积超过1000人,主要从事摄影、橡胶、商业等工作,故有华侨村之称。村内历史民居建筑群多由华侨出资修建,在造型、功能、色彩、整体环境等方面极具岭南特色。
璜溪村太公:李纯斋
其他名人:
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的李聘臣(清末民初);
曾任抗日名将薛岳的副官的李兆和;
曾任抗日名将薛岳秘书的李紫屏等。
以下是珠江日报的相关介绍,就此引用。
村民重建炮楼防匪患
环境特色
穿过喧嚣的广云路,记者进入宁静的璜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柱状高约四层半的炮楼,上下层由木结构楼梯相连,门楼上刻有“民国22年广州市梁造记建筑”字样。在炮楼表面,凿有一个个长方形的缺口。高边村党支部书记张泽权介绍,这座炮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白蚁腐蚀,到民国时期已成“危楼”。彼时周边地区匪患严重,村与村之间容易因为利益矛盾引发武力冲突。为防御外敌,1933年(即民国22年),村民集资重建了炮楼,那楼面上一个个长方形的缺口就是用以瞭望和射击的枪眼。
“原来大沥有很多炮楼,不过只有璜溪炮楼得以保留下来。”张泽权说。据记者了解,璜溪炮楼得以保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炮楼有着相当的高度,可被用作机场的指示灯塔,遂免于被毁;另一说法是大跃进时期,所有炮楼拆下来的青砖用来建设猪圈,而璜溪炮楼由于内部采用混凝土结构躲过一劫。
古屋文化
穿过炮楼,眼前豁然开朗。左边一条护村河沿村蜿蜒流淌,右边一片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屋群,共分成11条巷,每条巷子里都有10多间古屋,构成典型的“算盘”结构。巷子深处,几间“锅耳屋”很是显眼。
“能建得起锅耳屋的,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老人告诉记者,该村始建于南宋时期,祖辈是从浙江省杭州府临安区搬迁过来,世居至今已有千年。而至今保留的“锅耳屋”不过五六间,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记者看到,一座大门紧闭的“锅耳屋”大门由坤甸铁樟木制成,触感光滑厚重。老人说,仅这一扇门板,市价就已过万。而大门墙上,用灰雕勾勒出吉祥如意等花样,起伏的屋檐下也同样饰以精致灰雕,所见青砖光滑亮,据说都是房屋完工后再由人工用砂纸一一打磨出来的。
在古村逛完一圈后,记者发现不少古屋都已大门紧闭,无人居住,更有几间屋顶横梁已然倒塌。
村里老人说,根据资料考据,璜溪第一个下南洋的村民叫李寿南,在印度尼西亚开起了影楼。一次,他回来看望母亲并在村里建起了青砖房。乡亲们看到以前的穷小子混得风生水起,便有许多小伙子跟着李寿南漂洋过海去了印尼,从事摄影、橡胶、商业等工作,并在当地落了根。几代之后,居住于此的村民也大多跟着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许多房屋便空置下来。
不过,也仍有一些老人不愿意离开,78岁高龄,祖上十代居于璜溪的李宁康老人便是一例,“这些房子顶高、墙厚冬暖夏凉,周围环境又好,住了大半辈子了,不愿意离开啦。”(以上引用自《珠江时报》)
名人简介
李聘臣,字玉坚,生卒年不详。清末民初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其父村中人称富初公。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曾叹气说:丈夫无眼见,子也亦无能,长男九岁买灯芯。用现代文解释就是:丈夫富初公双目失明,儿子还小难以料理家中事务;而长子玉坚九岁就要卖灯芯谋生。十四岁时,在风池小布附近卖虾卵糊口,后经营粮米生意(沙基米机),赚得钱后热心于公益事业,任广州爱育善堂(慈善机构)主任。被当时广州市市长李福林(绰号李灯筒)赏识,任广州市财政厅厅长,后任广东财政厅厅长。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亲笔为其题匾:文礼全经;以称述其功德。后文革时被贬作养猪闸板,从此文物失踪。
李兆和,又称绍和,字不详,生卒年不详。排行第六,民国时期抗日名将薛岳副官。幼年刻苦,曾于南海当时一知名中学(现佛山祖庙)读书。从小开始痛恨日寇,爱国之心昭然。后为日寇追捕,逃至芦包(读音而已,具体字不详)。得李紫屏介绍觐见薛岳,后任薛岳副官。
李紫屏(1906.?.?——1983.1.20),原名李兆恒,紫屏其字也。南海区璜溪村人,幼承父训,爱读古书,家藏旧本经、史、子、集一系列古典书籍,少辄博览无遗。平生自奉俭朴,但购书所费不惜,尝作买书歌云:“得钱辄买书,钱去便惆怅......,手抚善本心已涎,忽然瞠目问书贾,索值往往逾万钱?”生性淡薄鲜郊游,除转眼古籍外,雅爱临池,恒手一卷以自娱,挥毫以为乐,因而有“书呆子”之称。早年就傅名儒凌孟徵老师。稍长,就学京华毕业于燕京朝阳大学,抗日前在梧州市女中任教,因广州战役,学校一再搬迁,学生星散。为谋生计,得友人介绍曾在湖南省政府任秘书,(曾任抗日名将薛岳秘书,此处补上)编写抗日战史。抗日战争结束,直至解放前后,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江苏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广法学院、广州知用中学、清远师范等校任文史教席,平日沉默寡言,但话匣一升,便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对古今轶事如数家珍。学生们给他以“历史佬”诨号。教学态度和蔼,循循善诱。酷爱书法。曾编撰《中国文学史》,《不忘念室诗集》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对诗歌也有爱好,中晚年好绝句。(本部分改编自李紫屏夫人冯玉巧文章《忆紫屏》)
解放后,移居清远市,1983年1月20日因多年胃病逝世,享年77岁。附:李紫屏诗歌两首
郊居
郊居春日静,许事不相关。
市远宜安宅,楼栖不异山。
兜羸习方药,自老更痴顽。
食蕨饶余味,江鱼敢助餐。
秋夜起坐偶成
金歇香炉不耐焚,枕边心事正殷殷。
起来领略清秋味,碧净寥天夜已分。
不妨绮梦怅蓬山,更把沉思一例删。
如穗灯花防独坐,隔帘槐影月痕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村情概况
环境特色
古屋文化
名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