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鉴(1401年-1478年),字孔明,号以人,湖北麻城人。明朝政治人物,
进士出身。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为
举人,正统十年(1445年)成为进士,授
监察御史,巡按
江西省。周鉴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在江西任职期间,因逆当朝
大学士陈循之子,周鉴悉还所强夺人田庐子女。
陈循对此耿耿于怀,遂推荐周鉴担任云南按察司副使。然而,周鉴在九年内未获升迁。最终,周鉴担任
山东省按察使,后请求归乡。致仕后,周鉴与董应、李正芳成为耆英会成员,时人尊崇他。
正统十年,登
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江西,治理江西大学士陈循之子不法事宜。后升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之后升任山东按察使,后辞职归乡。与布政李正芳、事董应轸为友。
公名讳鉴,字孔明,于永乐年间庚子科乡试中举,
正统时期乙丑科会试中名列第四,被选拔授予北道
监察御史的职务,后外派出任
江西省巡按。当时正值科举考试,公担任主考官,那一届录取了
御史钟忠愍、尚书何椒、
都御史高明和会元彭华。钟、何、高三位公对国家有卓越贡献,历史留名,都是由公选拔出来的。古人说用人之事,公可谓无愧于心。
当时有一位
大学士陈某某的儿子,仗势欺人,行为多有不法。公不畏惧权势,依法查办并将他判处死刑,追还其强占的田产房屋和子女若干,民众对此拍手称快。然而陈大学士对此怀恨在心,寻找机会报复,但未能找到公的过错,于是通过部下调动,将公调往
云南省担任按察司副使。在陈大学士当权期间,公在那里度过了九年未获升迁。但公心态平和,所到之处清除贪官,治理冤屈,并且兴修水利,开辟宝泉坝蓄水,灌溉田地多达数万顷,百姓至今受益,并建立专祠纪念他。
后来公在通考结束后取道回家,在水边遭遇风暴翻船。翻船时风立即停止,船静止在水面上如同搁浅。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仆人
周济沿着树枝从旁边出现,用斧头破开船体,发现公依然端立,神色不变。随后公召唤驿吏说:“我在云南做官九年,剩余的俸禄只有三百金,几件旧衣服,全部放在一个皮匣子里。现在都已经沉入水中,请你帮我找回来。”驿吏姑且答应,随便用鱼钩在翻船处寻找,轻易就找到了,就像从口袋里取东西一样。打开查验,财物分毫不差,众人惊叹认为是神迹。公回到京城后,升任
山东省按察使,随即上奏请求退休,奉旨准许,晋升为嘉议大夫。
公在任职期间,只带了两个仆人。因为儒人罗在堂,留下鲁恭人照顾,独自生活了几十年,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公忠孝两全,诗文风格博雅豪迈,治理政务综合考核,不畏强权,精细严密,大概是因为他清心寡欲的帮助才如此。在家闲居时,与方伯正芳李公、大参应轸董公一起,凭借崇高的德行和威望成为当时人们效仿的榜样。县令时常在县衙右侧的馆舍中邀请他们咨询议事,至今那里被称为“三老堂”。
公生于
洪武辛巳年三月初七日,卒于
成化年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安葬于清素林。夫人鲁氏,被封为恭人。
在明朝成化时期,周鉴在70岁时退休回到家乡,当时督学佥宪董应轸和
山西省布政使李正芳也相继离职,回到家乡。三位老人都以其崇高的品德和威望而闻名。此时,
四川省的年度贡生朱嵩来到
麻城市担任县令。他经常向周、董、李三位老领导请教治理县政的策略,因此政绩出色。
御史吴琛来县巡视时,对朱县令给予了表扬。朱县令表示自己并没有特殊的才能,完全是依靠几位前辈老领导的指导。吴御史对此非常赞赏,并建议在县衙附近为这三位老人建造一座堂馆,以便随时咨询政事。朱县令于是在县衙西侧建造了一座馆舍,命名为“耆英堂”。每当县中有重大决策时,都会邀请三老上堂共同商议。三人去世后,这座堂馆逐渐破败,杂草丛生。160年后,即万历年间,四川涪州的
进士文德来
麻城市担任县令,他追慕前人的遗风,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复,并改名为“三老堂”。他还邀请了蕨淡山周氏九世孙
周思久撰写一篇记文,并将石刻置于堂前。凡是因公事前来麻城的学士大夫,都可以在此堂停车系马,以便随时咨询。此后,历任麻城县令都会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到三老堂进行香火祭祀。清朝建立后,周、董、李的后裔请求自行轮流祭祀。嘉庆丁丑年(1817年),新店周氏入籍
四川省的十世孙周元位在担任陕西洵阳知县时特意前来麻城祭祖,在新店和蕨淡山跪拜祖坟后,又登上三老堂敬谒三位先贤,感念朱县令先前创建堂馆,文县令随后继续维护,并且两位县令都是四川人,于是认为两任县令的心灵都与麻城相连,对三位先贤有着深厚的情感,“旷代相感,同出一揆”。因此,他倡议“三公既已同堂,两侯须当配飨”。周元位亲自为“三老堂”悬挂匾额和对联,从此,三老堂内“五贤并列,宾主昭然,庙食千秋,三家轮祀”。
爱新觉罗·旻宁甲申年(1824年),周、董、李三族合力进行了装修,“三老堂”焕然一新,美轮美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占领
麻城市,“三老堂”被焚毁。现在该遗址已被改建为步行街的商店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