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本极具人文色彩的散文集,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作者通过对故乡之物的细致刻画,淋漓尽致地阐释了对“逝去”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瓦下听风》获得了第九届
四川文学奖(散文杂文类)和第27届“东丽杯”全国
孙犁散文奖。
自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的
经济政策后,“农民工”便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进城打工人数的逐年增加,2000年前后,出现了形容其规模浩大的专有名词——“民工潮”,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推动中国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
彭家河发现了这一状况,在2009年前后发表的作品中,便开始表达自己对此的担忧。
《瓦下听风》是一部关于乡土题材的个人散文集,共分为三辑,集合了彭家河近年创作的二十八篇散文精品,曾入选“2013年度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散文”。
彭家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讲述浸透着乡土风情的农村故事,展示了在城市化进 程中乡村的变化,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游子对原乡的感恩和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缘。面对城乡隔离、土地荒废等现象,彭家河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同时也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瓦下听风》直面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观照时代的焦灼与裂变,着力点在人与物命运上。写作者笔法独到,笔力沉实,既浑然开阔,又鲜活具体,从文体到内容,均是当下散文写作的一种新突破。
彭家河,1975年出生于
四川省南部县双峰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已出版散文集《在川北》《瓦下听风》《湖底的河流》。已在《山花》《
花城》《
散文选刊》《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有散文入选《2011中国散文年选》《
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已出版散文集《在川北》。
《瓦下听风》是在乡愁的外衣下,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行的观察与思考。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讲述浸透着乡土风情的农村故事,面对城乡隔离、土地荒废等现象,作者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详细阐释了对“逝去”这一主题的思考,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乡变迁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对待城乡关系、人类的未来发展及其命运时,仍未走出传统,在这方面显得较为保守与短视。从这个角度说,作者还需具有新的文化向度,需要克服对于城市的某些抵触情绪。
作者非常注意“集中表现”一个“选题”或“问题”,即使是“麦粒”“锈”都是如此,正因将目光放在物上,避开了直接碰触人与人的情感,也就避免了陷入浓烈的抒情之中,使情感更加隐忍和内敛。而内敛往往比浓烈更具
张力,让这种情感更具分量。该书中常有成对出现、彼此矛盾的意象,新与旧、光与阴、草木兴旺背后的人丁零落,繁盛枝叶诉说的落寞荒凉等等,原本各执一端的力被作者的文字编织成水乳交融的整体,原先的冲突成了张力,显示出奇妙的丰富与质感。
《瓦下听风》直面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观照时代的焦灼与裂变,着力点在人与物命运上。写作者笔法独到,笔力沉实,既浑然开阔,又鲜活具体,从文体到内容,均是当下散文写作的一种新突破。(作家
穆涛评)
《瓦下听风》在传统散文格局下,注入了全新的视野与观察,他对乡村地望、器物的深情打量,让我们看到了散文传统对于当下生活的深度延伸。(
四川文学奖终审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