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常,男,1970年6月出生,
大荔县人,
农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规划
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同时,吴永常还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以及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1999.9-2002.7,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科技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作系统设计。
1992.9-1995.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
农业气象。
2016.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规划
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空间农业规划和农村信息化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合作、攻关、支撑、
星火计划等课题16项,主持设计完成了30多个
现代农业园区和
产业规划,获省部级奖4项,优秀规划成果奖3项,在作物学报、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 2篇、CSSCI5篇),主编专著5部,申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
系统总结了
中原地区耕作制度50年发展历程,建立了以GIS为平台的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图及相应的数据库;系统提出了农技110的概念,开发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决策支持系统(APADSS,单机版2003)、中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专家决策支持系统(RASADSS,网络版2005)和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ARDMIS,网络版2008)等;提出了“资源高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低碳排放”的低碳村镇概念和实现的技术路线图,围绕城镇
碳汇大于或等于城镇碳源的目标,将“生物固碳”与“城市空间格局”相结合,在理论上建立了与“节能减排”并举的“生物碳汇”方法与途径,率先提出了城市空间农业的概念,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城镇的碳汇测算方法,解决城镇景观生态系统的碳汇技术集成,发挥绿地和湿地,特别是城镇建筑物空间绿化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向用户互动信息共享目标,引入多维
信息论,结合基于
CAD、GIS、3D和VR技术集成,创新性地提出“多维
信息空间农业规划方法”,以空间维度的多目标管控、时间维度的多任务过程跟踪和信息维度的多方博弈资源信息整合为技术导向,研发了基于多维信息控制与评价、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规划应用平台,开发出
比例尺1:10000的县域、1:5000的农业园区和1:2000的现代农业企业3个空间尺度的系统构建模式及其触屏演示系统4类数字沙盘产品,在农业规划
方法论上实现了由平面布局到空间规划、由静态展示到动态
仿真、由单向指导到多向互动、由抽象描述到直观推演的突破,已成功应用到广东中山港口镇、
铜川市印台区和
耀州区、
肃宁县、贵阳乌当、天津
滨海新区龙达、贵州乌当和
凤冈县等10个农业规划中。
吴永常的研究领域涉及SARD、食品安全、农作制度专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他主持和共同主持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奖3项。他在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杂志和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30篇以上的论文,并合著和参编了7部专著。